
圖:今年78歲的Annie最希望所有舊物都能找到新物主,情懷永傳
=*7香港「寸土尺金」,不少人被迫棄掉多年長伴身邊的心頭好,上環一間專賣舊物的懷舊店「勇利行」,收容部分被遺棄物件,轉賣給新物主帶回家。老闆娘Annie視這些舊物為瑰寶,她樂於為舊物找新主人,店裏陳列的不僅是舊物,更是香港人的故事。」大公報記者 梁儒鑫(文) 麥潤田(圖)
勇利行原本開設在嘉咸街,因為嘉咸街被列入重建項目,四年前遷址上環干諾道西的閣樓。訪問當日,記者踏上筆直的長樓梯到達閣樓,樓梯底傾斜位置用作管理員更亭,內裏懸掛了一台小風扇,小風扇吹出夏日暖風,夾雜着升降機的微量機油味,倍添懷舊氣息。
勇利行的木門猶如防煙門設計,中間有一扇玻璃小窗,貼上一張寫着「千金難買心頭好」的紙條。甫入店,銅製門鈴隨即響起清脆的「叮噹」兩聲,眼前有兩條走廊,分別四排由地面至天花的鐵架,全都放滿雜物,分類得順章整齊。往右邊鐵架看,上有中形叮噹膠錢罌,下有聖鬥士星矢小模型,頓時令人想起張敬軒的《青春常駐》首兩句歌詞。
校長變身小店老闆娘
到訪時是下午一時,老闆娘Annie在小房內午睡。今年已78歲的她,對答精靈又調皮,「我而家啲思維仲可以同你對話,大家溝通時都知道自己表達緊啲咩,但係體能上有好多嘢都做唔到。」她自認很愛與人溝通,開設懷舊店也是為了與人交流。
Annie曾在香港瑪利亞幼稚園當了十八年校長,上世紀九十年代移民潮,學生減少,她辭掉校長,由於兄長開懷舊店,貨源充足可讓她開新舖,因利成便全職打理懷舊店。
店舖主打懷舊,也注入實用貨品。Annie會定期參與政府物流服務署拍賣入貨,以及購入一些店舖搬遷清貨及執笠貨等。有時亦會收集別人送來的舊物,「雖然話唔使錢,但都會『以物換物』攞返我舖頭啲貨,佢可能畀十件貨你,只要返我一件貨。」
她認為懷舊物是指經過多年給人使用的舊物,「雖然舊物無商業價值,但賦有歷史印證,始終都係一件經過時日洗禮的物件,仍然存在歷史價值。」她認為無論人與物也好,都有一個必須展示給人看的歷程。
不為貨物定價 看心情開價
不少人不捨得把自己心愛的舊物隨便掉棄,於是送到勇利行,她淡然說:「人係需要學識放手,但放手當中又唔捨得,有時啲人得閒就會來睇下,即使有一日返來找唔到曾經放下嘅東西,但有一個期望知道件舊物可以搵到一個更珍惜它嘅人,用合理嘅價錢買走,不用等待被掉進垃圾桶,已經很滿足。」
Annie從不為貨物定價,「其實我唔係好識貨,所以我賣嘢個價錢好飄忽,今日賣十元,明日可能賣一百元,因為懷舊品本身就無價,亦無得話入貨幾多錢,而賣出幾多錢,所以咪亂開價囉!有啲貨放咗幾十年都賣唔出,我可能一元就賣畀人。」她每日看心情開價,客人肯買,她肯賣就成交,開業至今如是。
憂兒子要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