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另類「夜蒲」上高山獲遊樂

時間:2017-08-20 03:15:19來源:大公網

  圖:「行夜山」近年成為熱門避暑活動,有刺激的有溫和的,其中夜間生態遊就屬闔家歡活動

  立秋已過,但本港天氣仍然熱辣辣,氣溫動輒30℃以上,周末郊遊行山小心有中暑風險。避開猛烈太陽,「行夜山」近年成為熱門避暑活動,並衍生不同玩法,有人跟專業山藝教練接受夜行訓練,順道學習求生技能;有人參與闔家歡夜間生態遊,由導賞員帶領夜探香港生態美景。刺激與溫和,任君選擇,為大人小朋友提供另類的「夜蒲」大自然活動。/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文/圖)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行夜山本是山藝訓練的一種,隨着行山愈趨普遍,本港夏季酷熱,行夜山開始廣傳至學校、社區中心。山藝教練梁念豪(圓圖)表示,晚上氣溫稍降,山上溫度較地面低攝氏五、六度,行夜山較日照時分舒服,不易中暑,加上單靠頭燈或電筒探路,較早上行山刺激、富挑戰性,迅速成為年輕人的潮流玩意。

  挑戰自我 躺卧背風岩隙

  以他帶領的夜山團為例,新手可選擇行「輕鬆好玩」路線,晚上七時出發,凌晨零時完成回家;也可選擇在山上紮營過夜,天光下山;再刺激點,第三級的山藝課程更可挑戰黑夜野外定向。梁念豪稱,夏季期間,基本上每周六都能成團,一行約十人,參加者主要是上班族及大學生,希望尋求比遠足更刺激的戶外活動,挑戰自我。

  不過,行夜山難免有危險性,梁念豪主張從危險中學習安全意識,所以訓練時會教導基本求生技能。曾有學員攀澗時「跌斷腳」,需召直升機拯救,他趁機教導其他學員利用紅燈,告訴直升機所在位置,配合搜救;又會教授夜間緊急露宿,應利用背風的岩隙或石坡度宿等。他強調,行夜山雖非「季節限定」,但冬天山上寒冷,不建議普通市民冬天行夜山。

  除了刺激的夜間行山訓練,也有較輕鬆的夜間生態遊。「綠遊香港」於每年五至八月,趁昆蟲及兩棲類生物活躍期間,由專業導賞員帶團到南丫島夜行,八人成團,沿途尋找小紅蛺蝶、龍眼雞,還有香港獨有的盧氏小樹蛙等動物的蹤影。

  點蟲蟲學保育 孩子投入

  生態導賞員Linda表示,「沙士」後,公眾更愛接觸大自然,生態團廣受歡迎,每次開團均迅速爆滿,小朋友的投入度尤其高,總是探頭探腦,找尋小動物芳蹤。雖然路線相同,但小動物交配、覓食等行為的時間及地點,年年不同,能否「野生捕獲」,可說是「好講彩數」,例如今年夜行團便較少看到兩棲類交配情況。

  她說,夜間生態遊路程短,約1.5小時完成,適合五至70歲人士,沿途可認識本地生態,同時學習保育知識,是理想的親子活動,未來或會開發更多夜遊路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