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改善公院資源短缺 須各方信任理解

時間:2017-07-26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流感加重公立醫院負擔,醫管局和食衛局早前提出措施解決短期人手不足問題

  流感高峰期又到,幾家醫院急症室的輪候時間,都出現了讓人咋舌的超長數字,特首林鄭月娥也第一時間到訪了「重災區」伊利沙伯醫院,這讓一個由來已久的民生問題再次讓人關注。

  每年流感高峰,「公院迫爆」都會由各大媒體重提。年年有問題,年年要求解決,不用媒體或者市民提醒,這應屬當局須了解的民生議題,是維繫基層民眾幸福指數的重要項目,公共醫療問題不解決,就很難談到民生的改善。

  林鄭月娥到訪伊院,表現解決實際民生問題的決心,而且當局處理問題效率也讓人欣慰:7月17日早上,醫管局和食物及衛生管理局召開了緊急會議,並提出了十項措施解決短期的人手不足等問題,而長期解決方法,他們亦承諾會繼續研究。

  「迫爆」會否因這十項措施而改善,尚等時間驗證。目前這階段,市民有什麼可以預備?

  筆者近期曾到瑪嘉烈醫院看望親友,在內科病房樓下看到一則通告。通告大意是外科病人因床位不足,會分流至北大嶼山醫院,而瑪嘉烈醫院也派遣了很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到北大嶼山醫院診治病人。事實上,筆者個人認為,通告暗示一個意思:「分流去北大嶼山醫院並非是對病人不公,所有的病人都是一視同仁。」這令筆者馬上想到,這其實是在市民當中非常流行的理論與概念,因為不只有一個人和筆者說過「如果可以去瑪嘉烈,就不要去北大嶼山」之類的「忠告」。

  北大嶼山醫院投入服務時間比之其他醫聯網較短,不少人的觀念是「去瑪嘉烈醫院或其他大型公立醫院,可以更快解決問題和得到更好醫療服務。」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每一次媒體報道醫院「迫爆」,都是集中在那幾家醫院,這除了有該醫院所處位置的人口問題之外,是否也有類似的「口碑」原因呢?如果市民理解每一間醫院的治療能力和人數負荷的狀況,並理解和信任政府醫院對於醫療水平的審核和管理,相信偏遠地區的政府醫院也可以得到一樣好的服務和治療,那麼醫院「迫爆」局面,也許真的會有所緩解。

  由此可知,除了政府在人手及床位方面的各種措施,其實政府也需要了解市民的心態,對於在發展中的醫療服務,市民也應多給與理解和信任,以求讓所有的資源都更好的運用,達到緩解民生問題的最終目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