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七一」期間在港發表的系列講話,不僅站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的時間節點回望歷史、總結經驗、展望未來,而且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謀篇布局,高屋建瓴,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理論指導性。
昨天,《大公報》、《文匯報》全文刊登了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求是》雜誌發表的重要文章《堅定「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從「六個堅持」的角度全面解讀習主席系列講話精神,闡述深入,對照貼切,精準到位。「六個堅持」涵蓋了推進「一國兩制」偉大事業的各個關鍵問題:香港的角色定位,治港的法律依據,治港的主體力量,治港的重點領域,治港的依靠力量,治港的後備力量。這六個方面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制度和發展體系,標誌着「一國兩制」理論達到了一個新層次、新高度、新境界。
堅持把準關係 闡明香港角色定位
習主席在「七一」講話中提出了「四個始終」的要求。首要一條就是:始終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
張曉明主任認為,學習領會習主席在港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堅持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準確把握「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他強調,這關係到「一國兩制」的大方向,不能出現任何偏差。
「一國兩制」是一項偉大創舉,沒有現成經驗可循,沒有現成模式可套,如果說前20年的實踐中出現一些偏差,還可以用「摸着石頭過河」來解釋,那麼20年後的今天,應該十分成熟和穩健,不能出現方向性錯誤。港人必須明白的一個基本道理:「一國」是前提、是基礎、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沒有「一國」,「兩制」就沒有存在的理由。釐清「一國」與「兩制」的關係,才能找準香港的角色定位。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更不是一個國家。中央與香港的關係是「授權」與「被授權」的關係,香港特區政府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不是「主體對等」、「平起平坐」的關係。基於這樣的角色定位,香港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更沒有必要挑戰中央的權威。
近年來香港政治爭拗不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沒有弄清楚「我是誰?」角色錯位導致思維混亂、行為失範、爭議不絕,因此,明確這一點,才能保證「一國兩制」實踐的方向正確。
堅持按法辦事 闡明依法治港原則
習主席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始終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
張曉明主任認為,學習領會習主席在港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堅持依法治港,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習主席明確提出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區的憲制基礎,有助於從根本上理順香港的憲制秩序和法律淵源關係,強化對憲法確立的國家體制的尊重意識。
香港已經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依法治港」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本是一個尊崇法治精神的城市,在「依法」問題上沒有什麼異議,問題出在「依什麼法?」一些人認為,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的原有法律體系與內地分屬不同法系,回歸後香港法律基本不變,所以,香港有理由依據原有的法律辦事。這個認識是錯誤的。其一,香港既已回歸中國,必須尊崇憲法;其二,基本法在香港具有憲制地位,香港原有法律與基本法抵觸的,應該修改或停止生效。對此,基本法第160條有明確規定。
「一國」之下,「兩制」如何相處?本身就是一個超級複雜的難題。如果沒有一個辦事的準繩,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麻煩。「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既為香港行政、立法、司法機關辦事立規矩,也是為中央和內地辦事立規矩,絕非「干涉香港內部事務」。
堅持愛國者為主 闡明治港主體力量
習主席在港會見香港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構負責人時,用「德厚者流光,業勤者流芳」讚譽時任管治團隊,並特別讚揚他們有效打擊了「港獨」勢力,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表現出難能可貴的政治意識和擔當精神。
張曉明主任認為,學習領會習主席在香港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堅持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促進在愛國愛港旗幟下的團結包容。這一點關係到香港的政權建設方向和人心回歸。
近年來,香港政治生態持續惡化。非法「佔中」、旺角暴亂,「港獨」勢力不僅公開活動,而且試圖滲透到現有政治架構內,依託合法平台「播獨」,以至於出現了「梁游宣誓」事件,違憲辱華,激起全城憤怒;羅冠聰、梁國雄、劉小麗、姚松炎四人「明顯拒絕或忽略誓言」,特別是「長毛」梁國雄公然在立法會大堂上撕毀人大8.31決定樣本,公開挑戰全國人大的法律地位。以上六人已被依法裁定喪失議員資格,踢出立法會。這些事件提醒人們,「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這一原則多麼重要!
治港的主體力量必須是愛國者。這背後有法理邏輯,唯愛國者,才能認識到憲法和基本法不可動搖的地位;這背後也有政治邏輯,唯愛國者,才能準確把握「一國」和「兩制」的關係;這背後還有情感邏輯,唯愛國者,才能參悟「國家是本根、香港是枝葉」的深刻道理。
堅持聚焦發展 闡明治港重點領域
習主席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
張曉明主任認為,學習領會習主席在香港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堅持聚焦發展,全力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過去20年,香港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客觀地分析,這些進步還不夠快、不夠大、不夠好。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從1.4萬億增長到2.5萬億港元,增長了1.78倍,年均實質增長3.2%,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應該說業績不錯。但同為「一國兩制」下的澳門增速更猛,1999年至2016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增長了6.1倍,躋身世界富裕城市前列。而中國內地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段,經濟增長保持了8%以上,最近幾年才降至6-7%。如果剔除內地支持香港的因素,僅憑香港孤軍奮戰,恐怕3.2%的增長也很難實現。香港發展遇到的難題不少,正如習主席所說:「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
香港的繁榮源於自由港,香港的魅力在於經濟,「泛政治化」不僅使香港與國家離心離德,也嚴重破壞香港的營商環境,損傷香港的綜合競爭力。聚焦經濟發展,香港才能持續繁榮穩定。
堅持兩地合作 闡明治港依靠力量
習主席在港期間提出「三個相信」: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在談到「相信國家」時,習主席深情地說:「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祖國始終是香港堅強後盾……祖國日益繁榮昌盛,不僅是香港抵禦風浪、戰勝挑戰的底氣所在,也是香港探索發展新路向、尋找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的機遇所在。」
張曉明主任認為,學習領會習主席在香港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堅持促進內地與香港的交流合作,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道路。這是大勢所趨,是香港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現更大發展的必由之路,也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利益。
治港的關鍵在於興港,興港除了自身努力外,還要有可以依靠的堅強後盾。祖國內地就是香港的堅強後盾。回顧過去,在香港遇到困難時,祖國內地堅定不移地「挺港」、「惠港」,比如:亞洲金融風暴、沙士疫情、全球金融危機。聚焦當下,中國國力與日俱增,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製造大國與貨物貿易大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具備了「挺港」、「惠港」的更大能力,「個人遊」、「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為香港經濟注入了活力。
堅持青年引導 闡明治港後備力量
放眼未來,「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為香港提供了歷史機遇,隨着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未來內地與亞太地區的經貿活動更趨頻繁,香港「超級聯絡人」的作用更加突出。聚焦「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推動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是興港的關鍵點。
習主席在會見香港各界代表時,希望大家帶頭關心青年,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良好條件,使愛國愛港光榮傳統薪火相傳,使「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
張曉明主任認為,學習領會習主席在香港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堅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為他們的成長成才積極創造條件,切實增強關愛下一代的意識。
青年是香港的希望,是治港興港的後備力量。當下的香港青年,面臨着就業、創業、置業三重困難,也遇到了向上流動受阻的困惑,當他們處處碰壁的時候,心中的抱怨情緒鬱結,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難免被一些歪理邪說誤導和蠱惑。關心青年的當務之急在於三點:一是加強對青年的憲法教育和歷史文化教育,讓他們樹立國家意識;二是香港的管治團隊和社會各界應聆聽青年呼聲,形成溝通機制;三是為青年就業創業拓展空間,解決他們的現實難題。中央有關部門正在制定便利香港同胞到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政策,這是利好消息。欲贏得未來,須贏得青年。任何一個關心香港未來的人,都應該不遺餘力地關心青年成長成才,使「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
「一國兩制」最初是一種構想,經歷了「構想─實踐─理論」的發展階段。從1984年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到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頒布了基本法,形成了理論雛形,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實踐;香港回歸至今20年,「一國兩制」在港實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問題,「一國兩制」事業在不斷化解難題中破浪前行,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完成了第二階段的實踐。習主席這次在港系列重要講話,是基於20年豐富實踐之後的理論概括,更具思想性、系統性、完整性,使「一國兩制」理論得到昇華,為下一步「一國兩制」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標、確認了準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正如張曉明主任文章中所寫:「理論的豐富更堅定了我們對『一國兩制』的制度自信。」深入學習習主席在港系列講話精神,全面準確推進「一國兩制」事業,香港這艘航船必定能行穩致遠。
(本文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