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7月11日訊(記者唐曉明) 有人說,求學不是求分數,惟不少學子期盼透過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尤其是出生基層的學生,希望透過好成績,爭取入讀心儀中學,改善未來生活。就讀鮮魚行學校的劉嘉茵一家五口蝸居在劏房裡,在家只能以飯枱當書枱。事實上,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例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兒時也是住在板間房,鮮魚行學校前校長梁紀昌於紅磡區長大,亦曾居住於木屋及板間房。嘉茵亦從小五開始,連續兩年每天爭取時間溫習,終獲派首志願惠僑英文中學,一家人喜上眉梢。
嘉茵(右)從小五開始連續兩年每天爭取時間溫習,終獲派首志願惠僑英文中學。
劉嘉茵得知獲派首志願學校後,終如釋重擔,向母親展露笑容,她說,一直與父母、七歲妹妹及一歲半弟弟,同住於月租四千多元(不包水電費用)的劏房裡,由於家中空間狹小,只能以飯桌充當書桌,學習環境惡劣。當家人要吃飯時,嘉茵便需把文具課本悉數撤出,有礙溫書學習。其父親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萬餘元的薪金只能勉強夠五口子生活。嘉茵幸得政府及慈善團體資助,不單獲全額書簿津貼,更可免費到自修中心溫習。
嘉茵亦珍惜機會,為了入讀心儀中學,從小五開始,每逢放學及假日必到自修中心溫書,不但平時上課日溫習至九時半或以上,每逢周六、周日更全天溫習,年中無休,終於得嘗心願,獲派首志願學校。其母對女兒的成績感到滿意,她說,公布成績前兩晚都緊張到難以入睡,對女兒成績感到欣慰。
同是出生基層的黃阮盈,獲派第一志願學校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她對結果感到滿意,並向記者表示,感謝母親與學校的支持。問到有何讀書秘訣,她說,平時會將中英文生字反覆抄寫,及多上網閱讀文章,每天亦會複習當天所學的課本知識。她更說,只要有毅力堅持,就會有所成就。其母直言自己學歷較低,較難在女兒學業上幫得上忙,但會多和女兒溝通,作精神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