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天的下午,同學兼同事的黃老師一臉神秘地找到我,給我看了一個文件,並邀請我參加科技輔導工作。黃老師是一個熱心的人,加上我是一個物理老師,科技活動多少與物理挨得上邊,所以找到我,我答應了。從那時起,我開始兼職科技輔導工作。
之後的幾年,我們輔導工作的模式,主要是「錦上添花」式的。針對學校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做短期指導與培訓。
比如針對學校教室的電風扇積灰難以清理的問題,學生做了一個電動清潔的模型—電動風扇清潔器。再比如針對高中物理教學中「楞次定律」(註:Lenz's law,屬電磁學定律)的演示實驗不直觀,實驗結論難以歸納這一問題,學生設計出了改進的實驗裝置──楞次定律演示器。我們到一間電動機維修店繞製兩個600匝的銅線圈,還浸了絕緣漆,然後在線圈中插上一根塑料水管,讓一塊強磁體從塑料管中下落,然後用雙色的LED燈和靈敏電流表演示感應電流的大小及方向。類似的項目還有很多,每一次項目設計、討論、實驗、再修改方案、再實驗時,學生都需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是一個全身心地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山東章丘四中創新教育在全國是響噹噹的。在章丘四中,我聽了互動火熱的創新課,看到了編寫的創新教學教材,看到了大量學生的創造發明創意作品,看到了定期出版的《創意手抄報》等。四中學生申請的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每年竟達到200多件,這對我的內心觸動非常大。學校的創新教育要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
2016年起,我和黃老師向學校領導提出開設「創新與實踐」課程建議。開始時業務校長不支持,因為高中生的「學習時間」是很寶貴的。當我們說只是學校提供場地,老師義務做講座,校長才終於同意。兩個學期下來,同事們都笑我們蠢,沒錢也辦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