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盆滿團聚菜香人情濃

時間:2017-07-02 03:15:29來源:大公網

  圖左起:檳榔灣村村代表劉運明、檳榔灣村原居民代表劉偉忠、盆菜大師劉少新徒弟劉敬豐及盆菜大廚兼洪佛派國術師傅劉少新/大公報記者郭艷媚攝

  編者按:

  香港非遺中心,坐落在一片林木葱鬱的客家圍村,它就像一個老人家,為大家慢慢訴說着紮作或醒獅等有趣故事。客家茶粿、潮州糕點、盆菜、蝦醬和醬油這些地道的食物,都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你又知道多少呢?

  在休閒的七月,大都薈策劃「傳統的味道」專輯,逢周日帶你遠離都市的煩囂,踏遍鹽田梓、九龍城、檳榔灣邨、大澳和古洞,變身穿梭時光的旅人,回到人情味濃郁的童年時,吃盡「那些年,我們一起吃的美食」,咀嚼香港變遷的百年歷史,留住那些即將消失的味道。

  「慶祝九七回歸比較流行盆菜,因為大家可以圍在一起吃很開心!」盆菜大廚兼洪佛派國術師傅劉少新說。他從小在檳榔灣村長大,八十年代在英國倫敦學廚,後來更去了加拿大開餐館,九七年選擇回流香港,「對未來生活有信心啊!」他稱自己為「為食神探」,真難想像一個可以獨力做好1000人吃的盆菜,炒300斤豬肉的壯男竟如此的孩子氣十足。檳榔灣村是清朝康熙年間,客家人隨海禁解除南來所開墾的村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檳榔灣村原居民代表劉偉忠說,「其實食盆菜,是香港圍村傳統,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通常慶祝重大的節日才會吃(盆菜)。」這麼多年來,劉氏家族就這樣,世代平安生活於此,生老病死,安分守己。/大公報記者 郭艷媚

  自宋代開始,廣府、客家、蜑家和鶴佬這四大民系,已經相繼遷入香港新界,無論是拜天后、吃打冷、趁墟市,甚至吃盆菜,都是他們源遠流長的風俗文化。相傳南宋末年的宋帝昺南逃避難,來到香港新界圍村時得到村民的款待,但在倉促之間,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只是用木盆把菜餚放在一起,發展成後來的盆菜。

  沒想到,這道日常的食物竟然得到離亂多時的皇帝的讚賞,於是盆菜有了一個美麗的傳說。也從那時起,每逢重大節日,新界村民都會吃盆菜,當然今天的盆菜已改為錫製器皿裝着,方便桌上加熱消毒,更比木盆符合衛生標準了。

  靈魂在燜豬肉炭爐的傳統味

  中國人在吃方面一直講究色、香、味、意、形,盆菜可算是最具建築感的食物,豬肉、蝦子、粉絲、魚丸、豬皮、蘿蔔、魷魚、冬菇、枝竹等一層層食物疊進大盆之中,像金字塔一樣,各種食物的汁液交融,味道可謂馥郁而香濃。

  「其實把客家菜放在一起,就成了盆菜,而盆菜的靈魂在客家燜豬肉。」做了20年盆菜的大廚劉少新說。一個天才廚神,他手執長鑊鏟,擁有着驚人的臂力,在鐵鍋下不斷將300斤豬肉翻動,豬肉的肥油吱吱作響,汗水慢慢地從粗壯的臂彎往下流,一個大廚師的形象浮現眼前。

  「我也不怕告訴你,我們燜豬肉的秘訣,其實是生燜,放蒜頭、薑、八角、南乳、豬油,而且一定要用炭爐慢慢燜,因為這樣才有傳統的味道,外面現在全部都改用石油氣,他們煮的豬肉不好吃。」

  起源早近二十年開始流行

  其實客家人尤為好客、愛熱鬧,每逢農曆新年敲鑼打鼓,不少村落都會舞麒麟,大排筵席宴吃盆菜請全村村民,村民還會即席演唱客家山歌,享受的是「年味」。檳榔灣村原居民代表劉偉忠還說,「其實我們檳榔灣村近海,一起做盆菜的魚蛋都是大家在初一或初二,水退的時候自己打魚,再手工打成魚蛋的。」但客家人待自己卻非常嚴苛,「客家人燜豬肉是不會吃的,只會吃汁,有親戚朋友們來才拿豬肉給他們吃。」

  盆菜大廚劉少新說,「其實我們小時候比較少接觸盆菜,偶爾吃一次就非常開心,因為我本身很喜歡吃東西,所以80年代去了英國學做廚師,可是我發現外國人並吃不慣我們客家的東西,他們喜歡乾燥、深色和味道重的食物,他們的鹽蛋是用鹽水泡出來的,所以90年代我毅然選擇了回港,我是95年回來的,97年開始做盆菜,那時候香港回歸祖國,周圍都在熱烈慶祝這喜事,盆菜才真正的流行起來。」

  圍桌而坐吃的是人味

  盆菜又稱為大盤菜,大盤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發財大盤菜」,大家圍桌而坐,吃一個盆子,十二雙筷子同時啟動,沒有公筷的拘謹,碗筷間叮叮噹噹作響,大家歡笑不絕,吃的是「人味」,「如果村民喜歡吃什麼,我也會考慮煮什麼給他們吃的。」盆菜大廚劉少新說。

  這種「人味」還在於改變。「現在吃盆菜已不是過年的專利,慶祝七月一日回歸日可以吃,慶祝十月一日國慶節也可以吃,最重要一家子人圍在一起,吃的是氣氛。」檳榔灣村村代表劉運明舞動着手中的麒麟開心地說。檳榔灣村原居民代表劉偉忠亦插嘴,「對啊,現在不一樣啊,以前盆菜宴只供男丁在祠堂食用,八十年代開始經濟環境好,才像今天一樣,男女老少一起吃,吃得開心最重要啊。」大家都笑了起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