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廖長城:港須發展知識型經濟

時間:2017-06-26 03:15:18來源:大公網

  圖:廖長城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推動創新科技是世界潮流,港人要保持創新思維      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回歸20年,香港繼續繁榮穩定,而進入「再工業化」時代,香港未來要如何維持競爭力?行政會議成員、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廖長城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推動創新科技是世界潮流,港人要保持創新思維,「勇於擁抱改變」,發展知識型經濟。他亦提出,香港與內地需要完善制度,確保兩地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暢通,致力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中國南部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經濟在回歸之後幾經起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正當周邊地區已在發展創新科技方面取得一定成績時,特區政府到了2015年底才成立創新科技局,外界關注香港如何迎頭趕上。多年來致力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的廖長城表示,早於1999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已找專家作研究報告,留意到香港發展科技是可行的,特區政府隨後亦成立創新科技署和創新科技基金;但香港自回歸以來出現太多政治爭拗,令經濟發展裹足不前。他慨嘆,當美國、日本、韓國等地已大力發展知識型經濟,香港卻一直落後於人。「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為什麼別人走得這麼快?因為我們長期糾纏在很多事之中,妨礙了我們經濟發展,所以今日我們不可以再浪費時間。」

  河套區提供科技協作平台

  在廖長城看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為香港發展知識型經濟帶來了龐大發展機遇。「九個市加兩個特區,大家有很強的互補作用。香港雖沒有太多製造業,但服務業方面可提供支撐,亦是最國際化的城市,與全球接軌,相信大灣區的合作是前途無可限量。」廖長城認為,大灣區發展規劃其中一件要重點推動的事,就是要成為中國南部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香港與內地需要完善制度,確保兩地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暢通,才能讓大灣區最理想地發展。廖長城又提及落實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落馬洲河套區,他指出,河套區不但能夠提供平台讓深圳和香港兩地合作,亦能吸引海外大學和國際科研機構進駐,有潛力發展成位於珠三角地區的國際科技協作基地,產生「一加一加一」(即:香港+內地+國際合作)的聚合效應。

  科研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才聚集。身兼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的廖長城指出,高等院校除了要為學生提供科研相關教育,亦要提供發展創科和創業機會,才能提升整個地區的人力質素。他又認為,政府需要透過制定政策和調撥資源,為發展新興產業提供合適環境,吸引外來投資者和人才來港。廖長城亦強調,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不僅是透過教育或研究,最重要的是將科研成果商業化,變成一種「知識轉移」,能夠支持新興產業,提供新產品、新服務,才能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有影響。

  支柱產業「一帶一路」覓商機

  至於傳統產業如何尋求突破,廖長城認為,作為本港支柱產業的金融、航運和專業服務,可以透過「一帶一路」尋找商機。他舉例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60多個,而國家亦支持香港成為亞太區的法律爭端解決中心,香港有能力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優質法律和調解服務,處理投資時所產生的一些爭端。

  廖長城強調,世界瞬息萬變,港人最重要的是保持創新思維:「我們不能故步自封,全世界都在轉,每一個國家和地方出現新科技、新產品、新營業模式,很多都要勇於擁抱改變,不能僵化,站在原地。」他又指出,香港社會需要培養「不怕失敗」的風氣,「歡迎別人想新東西,而不是失敗後就恥笑他、看不起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