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施榮懷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把握時機與國家戰略配合,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這「優質品牌」 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回望香港回歸以來的歷程,全國政協委員、廠商會永遠名譽會長施榮懷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20年間香港經濟起伏不定,但慶幸是每當香港出現問題時,中央政府都會想盡辦法全力支持。展望未來,施榮懷看到了更多「背靠祖國」的機遇。他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把握時機與國家「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發展的戰略配合,進一步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這「優質品牌」。
20年風雨兼程,與許多港人一樣,施榮懷對「沙士」一役記憶猶新,「當時香港好似變了死城,看不到明天,心情真的非常沉重。」但令施榮懷倍感慶幸的是每當香港出現問題時,中央政府都會想盡辦法全力支持:「背靠祖國是一件很安心的事。」
大灣區發展「近水樓台」
隨着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粵港澳大灣區計劃出台,施榮懷看到了更多「背靠祖國」的機遇。「香港是國家手上的一張王牌。」施榮懷形容,香港不但背靠祖國,同時面向世界。他認為,光靠民間力量是無法好好地配合國策,內地不少企業經已於「一帶一路」中發展兩至三年,但香港仍在摸索中,沒有實戰經驗,未來政府必須「先行先試」,積極帶領香港走出去。
施榮懷認為,今屆政府在「G to G」方面相對積極、務實去推進,但參與力度可再加強。他強調,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來不易,新一屆政府必須繼續穩固經濟,把握時機與國家對外發展戰略配合,提升自己的「優質品牌」。施榮懷指出,國家出台了許多政策支持「一帶一路」,但香港企業家不清楚能否享受同等優惠,又或是去新疆、寧夏等地區開辦企業,有沒有提供稅務或運費補貼等。他希望,特區政府駐內地辦事處可於聯通披露上多做點工夫,廣泛發布信息予工商界。
至於大灣區發展方面,施榮懷認為,香港有「近水樓台」之利,可打造高水平及有質素的創新產業,惟單靠民間企業難與內地合作磋商,希望政府加快與大灣區各省市政府直接打通發展的道路,「科技這東西與政治一樣,一日都嫌長,就如落馬洲河套,你不可以讓一塊土地等五年時間變成熟地,有些東西應該推動得更快。」
京港同是國家「名牌」
施榮懷又指出,香港創科發展上擁有優勢及良好條件,而北京有中關村這個「中國硅谷」,他看好京港未來在創新科技方面的合作。不過,港人要將品牌打入北京的門檻甚高,正因如此,施榮懷2015年創立「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協助本港中學、大專院校及初創企業的年輕人赴京交流。「今年暑假我們會安排30位大學生去北京不同民企、國企機構實習,七月中也將促成香港約四、五十名中學生,到北京與當地頂尖創客互相交流,甚至組隊比賽。」在施榮懷看來,京港同樣都是國家的一塊「名牌」,「北京是首都,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強強合作,會有無限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