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高燕芬經營傢具設計公司38年,近年轉攻內地市場\大公報記者 何嘉駿攝
香港地寸金尺土,缺乏空間之下,以空間設計為生的室內設計師只好「向外跑」,其中內地市場是他們的目標之一。有本港設計師指,內地客接受能力高,給予設計師充足的自由度,較香港「Budget行先」相比,創意思維可以「大解放」,吸引業界北上「搵銀」。有本港傢具設計公司憑高品質傢俬及建材,「反攻」內地市場,成功獲內地客垂青。\大公報記者 何嘉駿攝
香港市場細、發展空間更細,各行各業紛紛「向外跑」尋求機會。香港室內設計協會會長何宗憲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室內設計的市場不應局限在香港,應向亞太區發展,內地開放營商後,面對龐大的市場潛力,香港室內設計界一般以三種方式經營,包括大部分公司以香港為總部,但承接內地項目;部分將整個業務遷至上海、杭州、北京等沿海大城市,專門開發國內客戶的項目;部分將主公司留港,在內地多省設分公司。
酬勞較內地業界多三倍
曾擔任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委員會主席、「現.在設計有限公司」創作總監劉志海亦指出,內地近年大興土木,對室內設計的需求大增,普遍內地客戶認為,香港設計師具有前瞻性、擁有國際化視野、對海外品牌熟悉且有品味,令香港設計師十分「搶手」。
他又指,內地客對室內設計的花費絕不手軟,「香港設計師是按經驗、知名度計錢,可以話係『海鮮價』,好多時較內地的賺多兩至三倍錢。」
除了肯花錢,內地客戶亦讓設計師有極大的自由度。何宗憲舉例,國內一個以高爾夫球為主題的酒店翻新項目,酒店原有100間房,惟入住率不理想,他建議削減一半房間,改為打通兩間房做套房設計,並集中資源提升酒店設施,「起初客戶都擔心房少咗,會賺少咗錢,但當我同佢講,房大啲,價錢就可以相應提高,同時提升酒店嘅格調和入住率,佢就放手比我去做,最終效果亦證明係可行。」他認為,內地發展潛力空間大,而且內地客戶容易接受設計師的建議,坦言上述情況若是發生在香港,「個客聽到減房,已經唔使我做」。
傢俬建材擁「Q嘜」獲追捧
內地近年還流行到香港找傢俬。內地近年頻頻爆出「毒傢俬」事件,甲醛超標引發癌症及慢性病年輕化等新聞絡繹不絕,令內地日漸注重傢俬及建材品質安全。
有38年售賣傢俬及建材的住+居室老闆、聯邦集團董事高燕芬指,有內地建材商為節省一半成本,「以環保之名,欺騙消費者」,使用的「偽環保料」其實是工業廢料,用強烈的化學溶劑及漂劑處理,卻無清除當中的病菌和過濾性病毒,形容行為極不負責任。
有內地客更向她反映,擔心內地出品會引致癌症,故特意來港購買,而集團旗下店舖主打澳洲入口的原材料,有效防蟲、防潮及防霉,同時提供免費檢驗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服務,讓客人用得安心。「有啲客全屋都用我哋產品,一口氣買過百萬」。
她指,集團目前約有5%客人專程由內地來港「幫襯」,亦有五成是內地新移民,內地客的比例亦有上升趨勢。公司近年亦積極參與內地展銷會,冀打響知名度,住+居室亦憑「香港Q嘜」優勢,吸引內地客戶垂青,今年將會推出網購平台,亦計劃明年續拓展內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