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6月6日訊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研究發現,以中醫藥治療早期腎衰患者,一年後有90%病人可穩定控制病情,並有效治療併發症。有60歲的汽車維修員,五年前開始全身水腫,腹大似「孕婦」,甚至小便時發現生殖器腫如蘋果,被診斷為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病或肝炎病毒及腎病綜合症,中醫處方六味地黃丸和茵陳蒿湯為其調理,三月後水中消退,六月後血液指數恢復大致正常,至今已五年。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徐大基自2008年5月起,分析163名前往浸大中醫藥診所求診的慢性腎衰患者病歷。研究發現,26%病人為脾腎虧虛及濕毒瘀阻型,18%屬脾腎血虧虛型,13%為濕濁困脾型。徐大基解釋,慢性腎衰主要源於脾腎虧虛、氣血不足、濕毒瘀阻,因此中醫治療重點就在於健脾補腎、益氣養血和化濕降濁,包括以黃芪、黨參補脾腎,以大黃、黃芩化濕熱等。
研究顯示,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三個月有效穩定率達96.3%,半年後的有效穩定率為88.89%,而治療一年的有效穩定率則為83.95%。同樣有一年病歷,早期病患者有效穩定率達90.32%,較第三期患者高約10%,因此越早進行中醫藥治療,臨床效果愈佳。

中醫治療重點就在於健脾補腎、益氣養血和化濕降濁(浸會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