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5月31日訊(記者吳涵宇)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今日發表研究報告,分析比較了內地企業於香港、上海及紐約三地的上市成本、監管效率、支撐股價因素等異同。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兼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向東希望,港交所(00388)能夠優化非本地企業上市流程和標準,引入不同股權結構的企業上市。
報告指出,按照過去11年的上市成本佔集資總額的平均值統計,內地企業於港交所的直接上市成本較上海及紐約更低,首三年的股價收益比率亦最低。在時間成本上,紐交所上市僅需進行形式審查,香港則採用雙重存檔制度、上市流程安排緊湊,發行效率遠高於內地,企業由遞交申請到正式發行股票,僅需時70至80天,內地則長達6到13個月。
此外,上交所對上市公司的財務要求最高,要求符合淨利潤、現金流量淨額、無形資產未彌補虧損等條件方能上市,不過對企業違規的罰則程度最輕,而紐交所的罰則條文最為嚴苛。儘管美國證監會與紐交所的監管體系相對完整,主要依賴事後監管的處罰機制和市場機制,但魏向東稱,規則過於繁複反而會損害市場效率,應引入原則性監管,促進提高監管效率。
經過對三地上市規則的對比分析,報告建議港交所適當檢討雙重存檔制度,提高市場效率,並優化非本地企業上市流程。魏向東表示,大部分香港上市企業為非本地企業,希望港交所能放寬該等企業的雙重標準要求,令其可有限度地跟隨母公司所在地的管理架構,吸引海外企業來港上市。他又指,公司保留擁有絕對支配權的大股東是普遍現象,建議港交所調整「同股同權」政策,引入不同股權結構的企業。
另外,針對上交所上市企業面臨的問題,報告認為應推動改制、明晰權責,並建議上交所研究美國的股票發行註冊制,提高市場化程度,同時引導互聯網等高科技產業在滬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