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教育界人士認為,青少年參加升旗禮有助提高對國家的認同,圖為14個青少年制服團體早前參與在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的「五四青年節」升旗禮
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關伯強在「一國兩制教育」沙龍上表示,教育局今年正式把基本法列為必修內容,注重基本法蘊含的「一國兩制」精神,又希望一兩年後可在學校施教「憲法與基本法」。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教師及學生工作組召集人李浩然亦表示,基本法教育會融入中史、歷史和地理等科目之內,強調生活化,讓學生感受「一國兩制」與他們息息相關。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黃玉山在「一國兩制教育」沙龍上提到,本港20多年來舉辦不少基本法教育活動,常常提到很多條文,但基本法的精神所在卻沒有太多談及。關伯強回應表示,教育局從今年起正式把基本法列為必修內容,教育方式不只側重條文,更重視基本法蘊含的「一國兩制」精神,「特別是從幼稚園到中學階段,進行基本法教育時,會和有關的價值觀掛鈎,加強學生對人權、法治、自由、公義等不同價值觀的認識。」
多元化策略推基本法教育
關伯強補充,希望教師能夠將切入點放在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地方,「如果只講條文的話,學生會認為和自己沒有太大關連,如果能夠將基本法聯繫在生活有關的地方,他們會更加有興趣,例如香港逛商店,主要收取港幣,但內地是使用人民幣;又例如升旗,為何國旗通常升高啲,區旗會升得較低,從中亦可帶出『一國兩制』之間的關係。通過這些日常生活,讓學生認識更多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知識。」
關伯強不諱言,回歸以後,推廣基本法可能未夠系統,或者未夠全面,以至近幾年的年輕人,有部分對基本法有誤解、曲解,有的更被人誤導,這都不是大家想見到的情況。「如果想教導學生,我們要先提升師資質素,讓他們對基本法有認識才可。」
關伯強說,未來的基本法教育會採多元化策略,例如使用不同的教材,除了文本內容,亦有一些影像,好像話劇、師生座談會等,希望可以幫到老師,以達到培養學生關愛共融、國民身份的認同、有責任感,及具承擔精神。局方正制訂「憲法與基本法」教材,希望一兩年後可於學校施教。他慨嘆,「現在一些年輕人的行為是一時衝動,或受人唆擺,所以年輕人做事的時候,應經過分析思考,是否合乎法治精神,如果做錯需承擔責任,希望老師將這些訊息告訴年輕人,事實上近期很多個案因為年輕人一時行為不當,對前途造成大影響。」
與中史地理等科目結合
李浩然補充,基本法教育納入為中小學必修學科,約為15小時,屆時除專門講授,亦結合在中史、歷史和地理等科目之內。他強調,基本法教育理念不是背條文,而是理解其背後意義。「如果不是做研究,背誦是沒有太大意義。最重要是對基本法產生興趣,及基本法背後所帶來的價值觀,例如基本法是『一國兩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才是推廣基本法的重點。」
他強調,教授內容必須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一國兩制」與他們息息相關,「最重要是老師通過基本法作為切入點,將自己的學科和香港現況結合,以中史為例,談及晚清歷史部分,必會談到外國的船堅炮利及列強入侵中國,這些和香港有什麼關係?事實上,這些導致了香港、九龍半島和新界的租借歷史,從而帶出『一國兩制』的安排,及回歸歷史,如果老師在這方面多作講解,就很足夠。」
李浩然又以香港特區護照為例,封面的國徽是藍色的,內地護照則是紅色的。「為何香港護照封面是國徽而不是區徽?因為按國際法,香港是獲得中央政府授權,如果香港違反國際法,外國會找中央政府這個主權國家交涉。」他說,回歸20年來,講很多「兩制」,但若不明白背後理念,恐怕是只知表面而不知根源。
【「一國兩制教育」沙龍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