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濃郁南洋風情 海口騎樓穿越時空

時間:2017-05-22 13:49:31來源:大公網

  海口騎樓老街作為海口歷史文化名城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於2009年入選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海南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海口騎樓老街也成為當今海南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文化地標。徜徉在騎樓老街,恍若置身於海口濃墨重彩的歷史畫卷之中,耳邊回響的是騎樓餘韻悠悠的深情吟唱。

  

  華燈初上時的騎樓老街(何玫攝影)

  騎樓是一種具有濃厚南洋風格的建築設計,臨街一樓為人行走廊及商舖,上方的二樓樓層猶如「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海口騎樓老街主要分布在老城區,集中在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北路、新華南路等12條街區,騎樓街區總長3900多米,佔地面積121.3公頃,是目前國內存量較多和保留較好的南洋騎樓老街之一,與繁華市區高樓林立、寬闊華麗的大道相比,老街騎樓顯得更親切、更接地氣,更能讓人體悟海口的百年滄桑。

  

  19世紀30年代的老街資料圖片

  騎樓是「海上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果。海南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早在漢代即與東南亞進行交往;唐朝設立市舶使開展朝貢貿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後,海口成為海南島的交通樞紐和對外貿易中心,外商外貨如潮湧進,對外交往日漸擴大。

  東西方文化交融薈萃

  海口騎樓最早出現於19世紀40年代末,即博愛路與東西門市場交界處四個路口各建一座的「四牌樓」,之後沿着幾個不同方向延伸,規模雖日益擴大,樓層卻都只有二、三層。建築風格總的立面造型特徵為「中西合璧」,主要有中國傳統式、古羅馬券廊方式、巴洛克式等,其白色外牆上的浮雕有西方天使、聖母圖案,也有中國龍鳳呈祥、梅蘭竹菊的傳統圖案,許多建築至今仍保留着七、八十年前的木制百葉窗或彩色雕花玻璃窗,而走進屋內又會感受到濃郁的「中國味」,玄關、照壁、屏風、中式院落、廂房……,且許多人家都供有神龕,可謂東西方文化交融薈萃。

  

  長堤路上的鐘樓(何玫攝影)

  海口騎樓老街在一百多年前即在對外經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海口港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首先向英、俄、法、美以及歐洲各國開放,當時美、英、德、法、日本、奧地利、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時、挪威等10多個國家先後在海口設立了領事機構,各大國商業公司也在海口設立辦事機構,興建洋行,得勝沙路一度成了西方人的聚居地。據史料記載,繁忙時一年有470餘艘外國輪船進出海口港,來自歐美、日本、南洋等世界各地的貨物充滿各大商行。1902—1939年間,由海口海關前往東南亞各國的人數達61.2萬人次。

  

  「討價還價」(何玫攝影)

  

  老街清晨(何玫攝影)

  

  休閒好去處(何玫攝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