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樓市再度轉趨活躍,首季樓價上升4%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今年首季樓市再度轉趨活躍,首季樓價上升4%,截至三月底的整體樓價較1997年的高峰超出85%,市民置業供款比率進一步惡化至66%,高於過去20年長期平均水平。署理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提醒,銀行加息及住宅供應量增加,為樓市構成壓力,有意置業人士需小心風險。
在供求情況仍然偏緊情況下,住宅物業市場在今年首季重拾活力,由於先前市場對美國加息步伐較預期快的憂慮消減,市況在三月變得亢奮,成交量由一月的低位逐步回升,儘管仍按季少22%,但樓價仍然上升4%,住宅租金亦上升2%。市民的置業購買力指數則進一步惡化至66%,遠高於過去20年長期平均45%的水平。
難料金管局措施影響
歐錫熊不評論樓價是否會繼續上升,但強調影響樓市的兩大基本因素有變,包括美國利率正常化,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本港的利息亦會慢慢增加;政府過去幾年持續增加土地供應亦漸見成效,未來三、四年本港私樓住宅供應料達9.6萬伙,再創紀錄新高。他提醒,利率和供應量會對樓市造成更多壓力,有意置業的市民要留意風險。
對於金管局收緊銀行向地產發展商提供貸款的要求,歐錫熊認為,金管局指引旨在強化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屬金管局恆常工作,難以評估措施對樓市影響。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金管局收緊銀行融資安排短期不會影響樓價,而政府統計的置業供款比率旨在反映購買力,是以指定單位按揭供款相對住戶入息中位數,比率進一步提高,顯示普通市民收入愈來愈追不上樓價升幅,「入息中位數的市民可能根本無法置業,而且銀行會做按揭風險評估,我不認為會造成泡沫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