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耿潔

時間:2017-04-26 03:15:21來源:大公網

  一直想寫點什麼,可是想寫的太多,反而不知從何下筆。直到偶爾翻出2012年的一篇日記:

  有些人質疑我:「年齡這麼大了,還在學?學那麼多有什麼用?」其實,我也質疑過我自己。於是我問姜老師:「這麼大年齡了,還要繼續嗎?」

  她告訴我:「20歲做成的事情有20歲的意義,25歲做成的事情有25歲的意義,30歲、40歲做成的事情同樣有它們的意義。不要等到30歲再想,為什麼當初28歲沒去做,那時候好年輕;不要等到40歲再想,為什麼當初35歲沒去做,那時候好年輕。」

  姜老師對我的人生很重要,因為,在我最困惑、掙扎的時候,她一直鼓勵我前行。如果我問的是其他人,他們或許會這樣告訴我「年齡那麼大了,就那樣吧」、「也許真的就那樣了」。

  這篇日記將我的思緒帶到了2004年,那是在美國參加第54屆國際科學與工程學大獎賽日子。

  悉諾貝爾獎秘訣:堅持

  輔導老師姜冬梅,帶着我和兩位隊友鄭嵩岳、楊平,以及我們的科學探究項目「杵狀拇指是否與遺傳有關?」來到了美國俄勒岡州。會場上,我們有幸見到諾貝爾獎得主,並有機會提問:「請問成功的秘密是什麼?」而六位諾貝爾獎得主中,至少四位回答的都是:「堅持!」

  那是我第一次跟着姜老師做科學探究,還不滿18歲。在2012年寫日記時,我已28歲。十年,有太多的干擾和誘惑,足以讓一個人放棄當初的夢想,如果不是有這樣相互支持和鼓勵的老師和朋友們,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

  也是這十年,讓我看到科學教育對我一生的影響。這種注重科學探究過程的方法不同於應試的一套,單純地記憶標準答案,而後趕赴考場,高分而歸,它是一個緩慢地影響個人成長的過程。當年背過的多少考點、知識點我倒是記不清楚了,但是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構建知識的方法,我一直沿用至今,科學探究六步驟使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受益匪淺。

  這樣的科學教育是會讓人「上癮」的。科學教育讓我經歷了一次「自己作為主角來認識這個世界」,現實卻又讓我重返各種應試環境中,急於看到成果的我也曾痛苦過。我的思維活躍,帶着各種好奇心和創造力,卻緩慢地前行着,試圖突破一個個「記憶知識」的關卡。好在每一次快要放棄的時候,總是有老師和同學們的支持與鼓勵。直至先後收到香港浸會大學的碩士錄取通知書、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書,並且有高額的獎學金時,才讓我更加確信科學教育的魅力。

  科學教育促學生觀察探究

  我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可以將「魚」看作老師傅授給學生的知識,而「漁」則是指構建知識的方法。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科學探究的過程正是教會學生如何在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中通過觀察、體驗和探究所收集到的信息,用科學的方法構建自己對這些信息的認知,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教會我們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讓我們像小小科學家一樣思考,去發現、探索、構建自己的知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