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4月20日訊(記者孫凌奕)家族性高膽固醇若往往使用他汀類藥物,無法「藥到病除」,若要尋找更適合的藥物,往往需要人體試藥,才能找出合適的藥物。香港大學醫學院利用人類尿液提幹細胞,轉化為肝臟細胞,打入小鼠體內,成功製成新的抗體藥物並在人體測試反應,證實可高效降到膽固醇。64歲梁女士六兄弟姊妹四人膽固醇高,高出正常人一倍,使用新藥物後壞膽固醇已降六成。
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謝鴻發說,他們發現新藥物PCSK9抑制劑更加有效,出現耐藥性機會亦較低,因此他們進一步探索。利用小鼠試藥,在患者的尿液中提取幹細胞後,再分化成肝臟細胞,注射進小鼠體內,再讓小鼠代替人體試藥,測試病人對他汀類藥物及PCSK9抑制劑哪一種更有效果,再製成針劑藥物給病人注射。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花費500萬,研究時間接近4年,並利用兩年時間培育小鼠模型,並邀請梁女士及其三位兄弟姊妹參與試驗。首批參加的梁女士指,她於2003年發現膽固醇達11度,超過普通人五度高一倍,一直服用他汀類藥物,曾於2011年出現心血管閉塞接受「通波仔」手術。其後參加該計劃,只需抽血和驗小便,便可轉製成生物針劑,現時膽固醇已降低六成。謝鴻發表示,一隻老鼠模型五至十萬,因此現時PCSK9抑制劑費用昂貴,針劑一週需打兩針,一針2000元,希望可通過老鼠製成適合某一類基因突變的生物針劑,降低成本,並日後可將實驗範圍擴大到其他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