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和解」關鍵要聚焦發展去除「泛政治化」/屠海鳴

時間:2017-04-20 03:15:19來源:大公網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提出「同時特赦『佔中』者與七警」的建議,認為這可以體現特區政府推動「大和諧」的誠意。但方案提出不足一天便夭折。當全社會都有「和解」的期待和願景之時,「特赦論」內容與方式卻都存在着嚴重缺陷,不可能以其方式實現。當前香港存在的政治對抗,其本質是對「一國兩制」的架構和制度是否認同與接受、對中央實質管治權是否尊重與遵循的問題,不認識到這一點,空談「特赦」根本於事無補。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和解」完全不可能。事實上,香港社會有強烈願望改變過去嚴重對立的態勢,能否真正達至「和解」,既要有起碼的政治認同,亦要從更務實的議題開始。聚焦經濟與民生問題,務實理性討論與協商,避免凡事「泛政治化」才是最為迫切的。因此,即使此次「特赦和解」建議無法實現,但推動「和解」不應就此停步,「泛民」應當拿出更真的誠意、更可行的辦法,回應市民訴求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的發展。

  胡志偉接受《明報》訪問拋出這一建議,其核心是要求特首運用基本法第四十八條賦予的權力,特赦非法「佔中」中所有參與者,同時赦免「七警」和退休警司朱經緯。其政治內涵是「雙方罪罰抵銷」,以特殊的政治手段去將香港政治生態回復到二○一四年「佔中」前的情況。這等同是認同「佔中」是撕裂香港社會的一個政治起點。但政治並非如此簡單,「佔中」涉及反對派內部強大的政治利益,不可能輕易放棄或自承罪責。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胡志偉的這一建議,客觀上也給予香港社會一個思考、分析和探討的機會。

  「和解」提出的政治背景

  胡志偉之所以會有此「和解」提議,是有其社會與政治背景的。其根源在於,經過本屆特首選舉後的香港整體政治形態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最顯著的一點是,社會民眾普遍厭倦極端的政治對抗,不希望繼續看到反對派與政府再陷入對立泥淖。而市民亦深刻意識到,當前香港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尤其是政治癥結都源於三年前的「佔中」。諸如年輕人思想日益極端化、「港獨」暴力不斷出現、不同陣營的市民對立嚴重、香港議會空轉虛耗資源、管治難推動以致競爭力不斷下滑,如此等等。因此,市民極其希望以此次特首選舉為契機,改變過去的政治對立老路,以新的思維、新的方式、新的行動去切實推動香港經濟民生和社會環境的健康發展。

  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的重要年份。二十年來,香港的發展軌跡讓市民看到,「一國兩制」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定守護者,必須也只能按照「一國兩制」的原則框架去發展。過去香港所遇到的所有「危機」與問題,其本質皆源於未能對「一國兩制」有準確的把握。因此,回到基本法與「一國兩制」的原則基礎上,化解對立,凝聚共識,是迫切的民意訴求。這股強大的民意如果不及時回應,對「泛民」而言必然是一個定時炸彈。

  「泛民」內外的強大壓力

  強烈的民意訴求是其中一個因素。從「泛民」本身來說,面臨何去何走、不改弦易張就無「出路」的境地,這也是迫使「和解」建議提出的主要原因。「佔中」固然令激進勢力抬頭,但客觀上亦嚴重分化了所謂的「泛民主派」,造成了今日整個反對派陣營群龍無首、四分五裂、一片散沙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市民普遍對「泛民」持質疑態度。過去的立法會選舉與區議會選舉,已經呈現出了其支持度下滑的趨勢。「泛民」一些大佬認為,有必要尋找一個機會去重新凝聚陣營內的共識、支持者的共識。而「赦免論」可以免除數百年輕人的法律後果,不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因此,民主黨就作為一個「放風者」,去試探社會的反應。

  這種「和解」的試探,背後還有更深的政治考量,即以通過「和解」的平台去推動政改的重啟。反對派明白,如果以過去的手段去逼政府是不可能達到重啟的目的,只有以一個「和解」的平台,方能有此機會。如果「特赦」落實,對整個「泛民」陣營兩年後的議會選舉,必有幫助;退一步說,即便「特赦」不成,亦可被視作是釋放放下對抗的信號,這對爭取民意與特區政府的關係,同樣有所幫助。只不過,這種政治計算,觸碰到了兩個禁區,一是對法治的原則堅守;二是對「佔中」的重新定性。建議提出後,遭到其他邊緣化的「泛民」反對,也是預料之內的事。

  免「泛政治化」是第一步

  但無論如何,社會已經有了強烈的訴求,希望能盡快提出一個各方都認為可行的方法去彌補社會撕裂,重塑香港的共識政治。胡志偉此次或許是做了「笨」的事,但卻是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這就是「和解」已是勢在必行,關鍵在如何落實。事實上,過去數年香港社會之所以嚴重對立,除了「佔中」的誘發外,其後的「泛政治化」對抗亦是一個主要原因。因此,要破除現在的對立對抗,應當首先關注經濟、民生、發展等事務,避免凡事都被扯入政治爭議。要做到這一點,「泛民」應當反省過去的這種凡事都上綱上線的做法,讓經濟歸經濟、民生歸民生。做不到免除「泛政治化」,就無法回應市民「和解」的要求。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廣深港高鐵的「一地兩檢」方案,這本是法律與技術層面的問題,但一直以來都被「泛民」上升到所謂的「破壞兩制」的地步,攻擊中央與特區政府。如果連花費數以千億元計的高鐵都抱這種阻撓的態度,這又如何理性推動其他更重要的發展共識?

  又比如,在特首上一份施政報告中建議設立「一帶一路獎學金」政策,又被反對派上綱上線。過去五年香港許多方向都停滯不前,反對派的刻意阻撓要承擔主要責任。市民希望「和解」,根本目的是要「發展」,要回應民意訴求,首先就應當放下對立心態,回歸理性討論。在剛過去的東江水地區訪問中,一些「泛民」議員參與也沒有出格舉動,說明反對派已經有這種正當意識,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林鄭月娥時指出:「二十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有效運行,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與此同時,作為一項開創性事業,『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也需要不斷探索前進。二十年來,香港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這個階段有挑戰和風險,也充滿機遇和希望。」習主席的講話,指出了香港當前存在的問題,也是對香港的未來提出的期望。反對派若真想「和解」,就應當聚焦經濟與民生等發展事宜,放下凡事都「政治化」的立場,回歸本位,回歸理性,這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解。

  作者係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