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大合作研發新型內窺鏡 同時可化驗治療 三年內臨床研究

時間:2017-03-29 15:14:30來源:大公網

  大公網3月29日訊(記者孫凌奕)中文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結盟,利用納米醫學科技幫助診斷和醫治胃腸疾病,其中包括開發一款新型內窺鏡,以磁力導航使其深入腸道五米內自由遊走,並突破傳統內窺鏡局限,在檢查同時即時釋出藥物或提取組織。新型內窺鏡直徑僅為10毫米,檢查過程半小時,較現時快一倍,極大減輕病人痛處,預計三年內進行臨床研究。

  中文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結盟,利用納米醫學科技幫助診斷和醫治胃腸疾病。

  本身是腸胃肝臟科醫生的中大校長沈祖堯指,人體的小腸長五米,柔軟且多摺,因此小腸內窺鏡檢查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醫療程序。現時主要有三種內窺鏡,例如傳統的「氣球腸鏡檢查」需將氣囊擴充至15毫米,在病人深度麻醉的情況下,將內窺鏡導管分別由口腔及肛門插入,導管長約兩三米,只能檢查到小腸的七至八成,需要一小時,但病人難免因小腸拉扯或脹開而感到痛處,更不能及時放藥或提取組織。

  新型的內窺鏡(左一)僅為10毫米,可通過磁力在小腸內自由遊走。

  中大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將研究的新型內窺鏡機械人,將以磁力導航僅10毫米的內窺鏡,進入小腸檢查,醫生只需像「打機」用遙控器控制內窺鏡在小腸內移動,可深入小腸五米,理論上可檢查小腸所有位置,並即時對出血或潰瘍處釋出藥物,或提取組織檢查。該技術可將檢查時間縮短一半至半小時,並減輕病人檢查過程中所受的痛處,只需局部麻醉。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指,因為小腸多摺,諸多位置傳統內窺鏡難以進入,更無法通過藥物治療,可能需要手術,新型內窺鏡有望使部分病人無需開刀手術。新技術除了應用於小腸出血,長期亦會應用其他腸胃疾病的檢查和治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