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跑馬地蓄洪池建於跑馬地遊樂場底,暴雨期間,可暫存上流集水區收集的部分雨水/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氣候變異,極端天氣下,暴雨變得頻密,渠務署耗資逾10億元建造的跑馬地地下蓄洪池,提早一年完工,並趕在今年雨季前啟用。蓄洪池總容量達六萬立方米,相當於24個標準泳池,防洪能力提升至可抵擋50年一遇暴雨。該項目採用「新工程合約」推行,在施工過程優化設計,減少樁柱,工程費用節省逾6000萬元。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工程歷時近五年終於完工,昨日舉行啟用禮。渠務署署長唐嘉鴻致辭時表示,跑馬地蓄洪池全面啟用,將有助減低灣仔及跑馬地低窪地區的水浸風險,可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蓄洪池具全港最大型的水資源回用系統,可為11個球場提供灌溉及非生活用水,每年節省22萬立方米水。署方未來會再研究合適地方作蓄洪池,包括安達臣道石礦場的蓄洪湖泊。
跑馬地蓄洪池建於跑馬地遊樂場底,暴雨期間,可暫存上流集水區收集的部分雨水,暴雨過後,暫存的雨水可循暗渠自然流走。計劃首次採用智能水閘,可實時監控上下游的水位。蓄洪計劃在2012年展開工程,第一期工程在2015年3月啟用,第二期工程原定於2018年落成,現提早一年完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時提到,蓄洪池比預期早近一年完成,共節省了6000萬元工程費用,佔總工程造價約5%。渠務署總工程師簡漢成補充指,由於項目在施工階段優化設計,減少了樁柱,故可減低建築成本並提早完工,而根據「新工程合約」,項目節省的成本將會與承建商各分一半。
另外,渠務署在今年初將南區黃竹坑道與南朗山道交界剔出水浸黑點名單,全年水浸黑點由1995年的90個,減至現時只剩七個,其中在大埔汀角路、洞梓路、灣仔摩理臣山道與立德里交界的水浸黑點,已完成改善工程,現正監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