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閣麟街擬變身「三維博物館」

時間:2017-03-13 03:15:19來源:大公網

  圖:中環閣麟街磚牆遺址位於食肆後巷

  中環閣麟街磚牆遺址保育引起關注,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形容,所謂「原汁原味」地保留現時殘缺的面貌,猶如「瞻仰遺容」,但市建局深化研究後提出新方案,建議原址保留部分磚石構件,利用較完好構件重置昔日「背靠背」樓房的地段模樣,加上展示民生歷史資料和圖片,形成「三維博物館」。文物保育學者認為,新方案比單純的原址保留更優勝,估計市建局或會參考中環百子里做法,以半開放式設計,讓「磚石」融入社區空間。/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位於市建局嘉咸街重建項目範圍的閣麟街磚牆遺址,早前經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不予評級,市建局去年底提出「先拆卸後重置」保育方案,但關注團體堅持要求原址保留。

  韋志成昨日發表網誌提到,市區更新保育活化工作,着眼點應在「可持續發展」,平衡經濟發展、社會需要、環境保育三方面。他引述港大學者李浩然的文章指,保育不應止於保留建築軀殼或所謂「原汁原味」的保育,更重要是重新給予歷史建築生命意義和功能。

  形態保下來 如「瞻仰遺容」

  韋志成認為,閣麟街青磚牆牆身破落,若以這種形態留存下來,像「瞻仰遺容」,無法訴說昔日故事,市建局團隊參考關注團體提供的歷史資料和保育建議,根據現能掌握的結構安全數據,進一步深化保留磚石結構的可行方案。

  新方案提議,原址保留約20米較完整的磚石構件,約佔磚石構件全長的超過一半,並利用較完好的構件部分重置昔日「背靠背」樓房的地段模樣,展示當時民生的歷史資料和圖片,形成一個「三維博物館」(walking museum),將「磚石構件」融入現今社區的空間設計及彰顯它的歷史故事。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接受《大公報》記者查詢時指出,港大早於2004年已提出建設性保育,聯合國近年亦將相關保育方案納入指引,並在國際上廣泛應用。就閣麟街磚石遺址保育,他認為市建局提出的保育方案,比關注團體要求的原址保留更優勝,有助市民認識相關歷史,並可增加公共空間。他估計,當局或會參考中環百子里的做法,以半開放式設計,將「磚石構件」融入社區空間。

  中環街市尋「創新」營運模式

  韋志成又提到,中環街市的保育活化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包括面向德輔道中的立面、室內間隔的保育方案和設計、中庭公共空間以及日後的營運模式等。他坦言個人希望中環街市可透過保育活化,再度成為跨代的劃時代建築物,但身為行政總監,需尊重依據現行機制經反覆討論後定下的保育方案,不應強推個人修訂,但承諾為中環街市尋找「創新」的營運模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