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今午出席「都巿固體廢物收費」第二批社區參與項目啟動禮。大公報記者謝進亨攝
大公網3月5日訊(記者謝進亨)政府計劃最快於2019年下半年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以「按袋」及「按重量」兩種模式向用者收費,達至「污染者自付」。為了解收費安排及收集數據參考,政府由2015年至今資助逾30個團體試行廢物收費。有首批參與機構認為,市民環保意識提高有助減少垃圾產生,惟區內回收資源中心不足,成為減少廢物棄置量的一大阻礙。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本自2015年10月推出「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社區參與項目」以來,已批出逾30個申請項目,涉及資助金額約為3300萬元。繼首批13個項目於去年中展開後,第二批20個項目亦於今日啟動,涵蓋各類住宅及工商業活動。
首批參與的項目機構「121C回收社」於去年6月起,在中西區40幢樓宇試行「按袋」收費模式,鼓勵逾3000戶住戶分類回收。計劃總監周錦輝表示,計劃最初試行收費模式,每月向住戶派發30個十公升容量的垃圾袋,惟「起初反應麻麻,有住戶唔明(垃圾「按袋」收費)係咩」。直至舉辦多場工作坊推廣下,有住戶陸續要求使用更細容量的垃圾袋,而垃圾量亦逐步明顯減少,回收量亦有增加。惟周錦輝指出,中西區內目前只有兩間回收中心營運,冀政府增加區內回收物的收集點,從而有助推行市民回收。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政府將於今年上半年將收費計劃的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預計討論需時至少一年,期望條例在明年中通過後設立12至18個月準備期,料收費計劃最快可在2019年下半年實施。計劃收分為兩種收費模式,分別為「按袋」和「按重量」。前者收費以指定垃圾袋的大小來釐定,適用於使用食物環境衞生署垃圾收集服務的大部分住宅樓宇;後者則按照廢物重量計算,適用於聘用私營廢物收集商的工商業樓宇及沒使用食環署服務的住宅。
黃錦星指,廢物收費計劃需改變巿民的固有習慣,而參與試行垃圾徵費計劃的社區參與者皆支持徵費,故未來會加強溝通和宣傳。至於具體收費水平則按照早前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原則釐訂,細節留待於立法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