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的中、小學生不缺乏發表科研結果的平台,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最大型的學生科學比賽,得獎者可以代表香港參加全國賽和美國Intel科學比賽
香港近年重視創新經濟概念,政府積極投放資源;教育方面也積極配合,中小學課程開始推行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概念於教學,直接鼓勵同學自己動手、設計、實踐來解決實際問題,務求新一代的同學再不是「高分低能」之輩。民間新一代文化協會和青年協會已經默默耕耘,每年都舉行學生科學比賽,培養和提升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有很多團體雨後春筍地舉辦科學比賽。總括而言同學的新創意和創新作品,不愁沒有發表的平台。
首要對創新有熱誠
同學參加科學比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首先參賽同學一定要對創新有熱誠,對傳統概念敢於懷疑,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是歸納方法的結果,若你可以設計一個可行的實驗,證明傳統觀念是錯誤的,你便是一位成功的科學家了,我國楊振寧與李政道教授的成就便是設計實驗證明「宇稱不守恆」,把傳統的宇稱守恆定理推翻,摘下物理學最高榮譽的桂冠;年前有同學參加香港學生科技創新大賽,敢於懷疑烹煮後的青椒使大量維生素C流失,設計新方案研究,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便是說明同學們與科學家做同樣的事情。
有心參加科學比賽的同學必須訂立研究課題,選題必須符合自己的興趣和認識。通常課題的研究是建築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這是前人研究智慧和精力的結晶,所以同學必須仔細研習和閱讀前人研究的文獻,訂立自己研習的方向,研究的課題不需要博大精深,因為中、小學生受資源局限,沒有先進的實驗室和精密的儀器,只可以在有限的資源限制下,做出最大的貢獻。
學術研究的操守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習和閱讀前人研究的文獻時,可以引用前人的成果,但必須註明資料的出處和來源,切忌抄襲,「學術忠誠」是做學術研究最重要守則,所以同學們日常應該避免抄襲功課。
科學、藝術、文學的創新過程中,有很多共同的方法和途徑,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是不二的法門,有畫國畫的朋友告訴我,木棉花必然向上開花,我春暖花開時仔細觀察木棉,真佩服藝術家的觀察入微,北宋李公麟擅長畫馬,他也說:「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其志。」做科研的工作也如是,在實踐的基礎上踏實前進,會對研究課題有相當了解,配合本身敏銳的觀察能力,創新的成就是可以預期的。
2016-17年度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將於3月11日於科學園舉行,下午二時正開始公開展覽,頒獎典禮於12日下午進行,歡迎各界科學愛好者參觀和參與,為香港科學的明日之星打氣。
香港數理工程科技學會(STEM學會)理事 潘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