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處世

時間:2017-03-02 03:15:26來源:大公網

  筆者對聆聽別人批評丶反思自己所作所為丶與道不同者協調的處世方式,一直在學習和改善中。曾經以為性格丶文化水平等因素決定人的處世之道,卻原來無論什麼人,對某些事情都會有看不通丶把自己關進死胡同的時候,而且往往是當下不自知,有些是過後才明白丶有些是始終不明白,也有些是不想明白。

  筆者常覺得處世之道是本無字天書,要達到了解的境界,需要時間和經驗不斷洗禮,才能一點一滴累積下來。正如嬰兒學走路,跌倒再爬起,重複的經驗掌握了技巧,最終才知道如何走。只是,嬰兒學步是求生本能,成年人的偏執卻是選擇性的意識,在沒有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一般人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意識去跟從他人;若關乎個人、社群、國家民族的尊嚴或經濟利益的事,更難有商討的空間。

  筆者一位朋友,由結婚起至今,多年來一直喊着要離婚,每次見面總會向筆者投訴丈夫和夫家如何令她痛苦難堪。筆者曾花不少時間去聆聽和了解她的經歷,下過不少安撫丶勸勉和建議的工夫,可是這位朋友對自己的感受仍然原地踏步,覺得自己很委屈,口中仍然不斷說想離婚,問她什麼時候離婚丶怎樣打算等又答不出來。也許在固執的範疇裏包含了輸贏的因素,不能放下利益和面子令很多人自尋煩惱。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困難由心生不無道理。天下事情只要看得簡單點,大部分都可以處理,也可及早避免災難的發生。想糾纏的結得以開解,先要從自己出發,不要老是苦等別人出手。問題的出現,很多情況下是由於自己不肯諒解、寬恕、容忍、修正或處理。

  那些一年四季經常唸唸有詞、咒罵人家這個不對那樣不是的人,其實在不斷催眠自己以求勝,這種希望贏的心態猶如賭徒,為一注之快不惜傾家蕩產。無視、影響或傷害他人的行徑是病態心理,不要讓自己和下一代從小習以為常。處世之道從簡單的互相尊重開始,什麼事情都有解決的空間。

  集仁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