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集團創辦人兼社長孫正義昨天提出,機器人將在30年內超越人類智慧,數量也將比人類人口要多。他說,一般人IQ大概是100,天才如愛因斯坦大約是200,機器人IQ將是10000!對人工智慧將成為現實的信心使他籌集1000億美元打造全世界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投資新一代的科技公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工智慧就是個概念,與己無關,也很遙遠,卻全然不知人工智慧已經悄然而至進入我們生活,將對我們生活和社會帶來翻天覆地巨變,而這個進入巨變過程還是在我們所有人不知覺的協助之下完成。
人工智慧代表新生產力,能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取代重複性工作,創造巨大商業價值,將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人工智慧還能以極高效能掌握特定垂直領域知識,以前需要由很多人完成的事情,以後由很少人就可以完成,人均產出GDP將得到極大提升。在人工智慧時代,如果生產力足夠發達,人們有可能不需要再為養家餬口而工作,而是上升到為興趣而工作,進一步提高人的生活品質。
但是伴隨而來的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失業潮。以往工業革命、資訊革命崛起,都會引發相當產業重新布局和社會動亂,現在人工智慧來臨的速度更快,有可能以前幾十年才慢慢淡出的行業,現在可能十幾年內就會被消滅。根據權威專家預測,未來15年有50%的人可能會面臨失業。
社會生產力提升,大批人力騰出來了,但大批閒置的人會幹什麼呢?有悲觀的預測說,30年後,有可能只有20%的人類需要工作,80%的人則會在虛擬世界裏打發時間。當然,再培訓、再就業是必須,但一是變革速度太快,二是目前終身學習是由個人自發去進行,多數有時間、精力、金錢、動力和懂得如何繼續學習進修的是社會精英階層,三是我們教育體系基本不變,趕不上時代變革對新型人才需求。
雖然我們離電影中機器人佔領世界、征服人類的場景還很遠,但可怕的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專家各有所長,各自開發,沒有人可以把所有的點都串連起來,看到完整的全貌,所以在我們向人工智慧時代飛速前行的過程中沒有人可以踩剎車。當一些不同領域的技術被串連起來,一下發明出可取代人類的人工智慧並不是沒有可能。機器人以後是否真有可能取代人?不知道,但不管怎樣,我們每天不自覺地通過電腦、智能手機和智能設備提供大量私人資訊和數據,讓高度智慧的演算法逐步深入了解我們,確是朝着這個方向前進。
當然,比較樂觀敘事方式和預測是,人類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科技進步和變革,每一次發生前,人們都感到懼怕,都預言人類將面臨大規模失業,這些變化將對社會帶來巨大影響。但人類就是非常具有創造力群體,面對巨大變化總有辦法去應對,有工作被消滅,又有新工作會被創造出來,社會也會有新機制去消化被現有工作淘汰出來的人。
誰也無法知道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麼。我們知道的就是,人工智慧是發展的大趨勢,無法停步。這次變革如此巨大,卻又如此急促,讓人猝不及防。以色列着名教授尤瓦爾在《未來簡史》中說,「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人工智慧浪潮來襲又是一次考驗人類的集體智慧去應對未知的時候,但這不正是人類的優勢所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