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這群「紅衣英雄」多年來為拯救在山嶺遇險人士而努力
行山遠足近年蔚然成風,惟山嶺遇險的個案也愈來愈多,新春期間更有人攀登「五星級」難度的大嶼山鳳羽壁時,魂斷崖底。民眾安全服務隊稱,應召出動個案趨升,連續四年超過100宗,相信與近年互聯網發達,不少人追求「打卡」,不惜越級挑戰高難度行山徑「呃Like」,忽略了山野危機處處,亦有人走入沒標示的「絲帶路」而最終迷路。民安隊提醒市民,行山應量力而為,並應作好準備。
大公報記者 袁碧盈(文) 何嘉駿(圖)
山嶺搜救隊年出動逾百次
近年市民在山嶺遇險數字飆升,作為本港唯一志願的攀山拯救團隊,民安隊這支成立50年、一身紅色制服的「山嶺搜救中隊」(MSaR),為數168人,雖然出動次數去年109宗,較前年133宗大跌,但行動時數不減反增,由625小時升至699小時,上升逾一成。MSaR副指揮官吳焯瀚解釋:「我哋出勤次數係睇性質,唔係計救人數目,要看幾耐先搵返失蹤人士。」
MSaR大部分當值時間留在民安隊總部,當收到警方、飛行服務隊及消防處轉介的求助電話時,便作出相應行動。加入MSaR已經15年、山嶺搜救中隊第八分隊指揮官秦國樑稱,大部分求助個案是市民單獨行山,在缺乏指南針、地圖及食水的情況下出事,部分人被發現時已經「沒脈搏、沒心跳」。
秦國樑分析,近年互聯網普及,有關行山徑介紹的資訊,往往以「食物推介」心態,市民看到行山徑「靚景」,卻沒留意行山「危險」,甚至有些人是穿拖鞋、着短褲便貿然上山,行山基本裝備也不帶,情況極不健康。「有人為咗影相,仲要擺啲高難度『甫士』、去一些險要位置而沒有適當裝備,試過有人在獅子山為咗影相跌落去,嗰度跌落去就一定死。」
「唔好夾硬嚟」看清自己能力
去年初寒潮襲港,冰封大帽山,觀霜人潮蜂擁上山,結果被困山上。當日到場參與救援行動的第八分隊小隊長廖啟浩,冒着滑倒的危險上山救人,部分屬這批沒遠足經驗的新手,上山純粹賞景。他即奉勸市民「睇到靚景有好奇心好正常,但都要睇情況和自己能力,唔好夾硬嚟,仲要聽從警察安排,唔好增加救援人員壓力。」
有些行山友喜歡探索新路線,綁上絲帶引路,或直接用刀「爆林」開新路,廖啟浩認為走入沒標示的「絲帶路」好危險,「早前有個案四個女仔打算沿河邊行幾個鐘,其間見到有條『絲帶路』就跟着走,一開始條路闊,但愈行愈窄,到最後想走回頭路已經唔同咗,要打電話求救。」
被問到山嶺遇險求助上升,廖啟浩認為現時手提電話發達,即使在網上看到錯誤資訊而迷路,亦能即時打電話搵幫手,一旦遇險就可以求救,「唔似十幾年前要行一段山路搵緊急電話亭」,又敦促市民遠足前帶備禦寒衣物、照明、後備食水和電源,「萬一有事預自己喺山上可以堅持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