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時間:2017-02-15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作者帶領三名學生製作科學微電影作品《山的眼睛》/受訪者供圖

  還在上師範大學的時候,生物學教授姜冬梅博士帶領我們開展「科學探究綠色營」活動,一項項有趣的自然探究活動,讓我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一發不可收地跟隨姜老師走上了科學探究、科技創新教育之路。18年工作至今,我輔導學生和老師開展的青少年科技創新項目活動中,近百項榮獲全國省市大賽一、二等獎,我本人也獲評為「全國十佳優秀科技教師」、「河南省優秀科技創新輔導員」等多項榮譽稱號。

  《論語.雍也》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什麼樣的活動能讓學生也能和我一樣樂於科學探究,愛上科學探究呢?

  2006年,我第一次接觸和了解了科學微電影──讓學生用鏡頭來進行科學探究的活動。漸漸地我發現科學微電影是在諸多科技創新活動中最能讓老師、讓學生對科學探究產生濃厚興趣的活動:通過攝像機的鏡頭去觀察和探索自然和社會世界,一個個妙趣橫生的畫面給孩子們帶來無盡的驚喜:搬食的螞蟻,吐絲的蜘蛛,形狀各異的岩石,水流中的漩渦……在鏡頭中,孩子們會發現每一片樹葉都不相同,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不管是自然現象或是人工實施都蘊含着科學的奧妙,而這一切都激發了孩子們熱愛生命,情感和探索世界的欲望。

  2014年暑期香港「青少年科學發現微電影」夏令營中,我帶領鄭博韜、王晶格、陳潛進幾個五六年級的學生走進香港太平山。在練習拍攝中,他們發現在山體上到處分布着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孔洞,就像是一隻隻眼睛,這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山上為什麼有這麼多孔洞?它們是做什麼用呢?」他們決定就以《山的眼睛》為主題展開深入的探究:列出探究計劃,實地觀察測量,提出猜想假設,進行調查採訪,構建動漫模型,提出新型生態坡面模式建議。

  在這些科學探究實踐活動中,幾位孩子學會了估算、取樣、監測、表格記錄、統計數據、分析整理等科學研究技能;了解和認識到了坡面穩固、防水、排水系統中的物理學、生態學、環境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其廣度和深度遠遠超出了書本和課堂。

  在整個科學探究活動中,沒有老師的說教與灌輸,沒有家長的催促與包辦,探究和拍攝科學微電影的樂趣吸引着幾位學生三進太平山,徒步走了幾十公里的路,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通過一遍遍練習與嘗試,他們從開始的不敢和相互推讓,到後來爭相向路人進行採訪調查……

  經過不懈地努力,三位同學成功製作出了科學微電影作品《山的眼睛》,一舉榮獲2014年第五屆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一等獎。在頒獎典禮上,幾位學生都感慨地說道「我感覺用拍攝科學微電影的方式去探究科學特別有趣。」

  通過拍攝和製作科學微電影進行科學探究,使科學變得更美麗,使探究變得更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才能使孩子傾注滿腔的熱情,一路堅持走到最後,我想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原動力吧。

  李然 全國優秀科技教師,曾參與編寫多部科學教材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