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理大倡引入200輛電動巴小巴

時間:2017-01-24 03:15:14來源:大公網

  圖:左起:理大電機工程學系專家勞偉籌、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機械工程學系專家張鎮順和資深研究員沈乙紅發表在港推行公共交通電動化的可行性研究\大公報記者袁碧盈攝

  【大公報訊】記者袁碧盈報道:為減少空氣污染,理工大學獲政府中央政策組撥款70萬元,研究香港公共交通電動化的可行性,受制電動巴士表現有不確性、充電設施不足及售價昂貴等障礙,建議政府兩年內引入100輛電動巴士和100輛電動小巴,並由政府、營運商、供電商、電池及車輛專家合組五方平台監督計劃,料涉3.4億元。

  可減17%微粒 10%氧化氮

  港人每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步次數超過1260萬元,巴士和小巴佔48.9%,2015年數據顯示,交通工具共排放超過200公噸微粒和3250噸氮氧化物,造成嚴重空氣污染。研究團隊去年前往內地及歐洲多地考察,比較各地引進和運行電動巴士的計劃和經驗,發現重慶、倫敦和德國等地使用的鈦酸鋰電池充電快兼成本低,只需11元,適用於香港短途巴士,只要充電8分鐘就行駛10公里。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熊永達建議,推行為期兩年的試驗計劃,涉及200輛單層巴士及小巴,以研究克服障礙的方法,涉及3.4億元,包括充電裝置、電池和車輛等,「充電裝置可放在公共運輸交匯處或總站,方便司機等客時充電」。他估計若落實安排,可減少17%微粒和10%氧化氮,改善路邊空氣質素。

  香港現設有三億元「綠色運輸試驗基金」,鼓勵營運商試驗創新綠色及低碳運輸技術,但熊永達指政府推動不足,令推動公共交通工具電動化「失敗收場」。團隊建議政府成立一個五方平台,包括政府、營運商、供電商、電池和車輛專家負責督導巴士設計及營運,解決電動車技術問題。

  團隊又建議政府負責發展充電設備,批地予私人發展商經營。而政府亦應為營運商提供教育,培訓人才,支援電動巴士計劃的推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