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魏紫是培植牡丹中的名貴品種/網上圖片
在色彩繽紛的花世界裏,國色天香的牡丹與雍容華貴的讚譽聯繫得最緊密,牡丹被稱為「國花」、「富貴花」,是我國新春期間最受歡迎的年花。傳說武則天在寒冬擊鼓催花,只有牡丹傲然獨立,抗衡權貴而沒有盛開,它的傲骨不讓梅花和蓮花專美;今天的育種科技令牡丹種類繁多,有更豐富的花形和花色,催花的技術也可使牡丹在寒冬盛放,增添國人新年的歡樂氣氛。
園藝化栽培始自隋
中國人種植牡丹有三千多年歷史,古稱「木芍藥」,與芍藥同科,但芍藥是草本(herbaceous peony),而牡丹是灌木(tree peony),牡丹之名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素問》,是世界最早被人類應用植物之一,花可觀賞,根可治病,種子可以榨油,中國人牡丹文化源遠流長,現在牡丹遍植大江南北,是中華民族興旺的象徵。
牡丹園藝化的栽培始於隋,盛於唐,在宋朝則大大發展,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野生牡丹的顏色比較單一,常見只有紫色和白色,但在園藝師的悉心培育、移花接木的技藝下,牡丹花的顏色變得多樣化,宋代已經培養出一花二色的複色牡丹,也有綠色的牡丹,到了今天牡丹有白色、紅色、黃色、粉色、紫色、藍色、綠色、黑色和複色等九大色系。
除了顏色外,園藝師鬼斧神工地把野生牡丹的單瓣花培植成半重瓣和重瓣花,湧現了姚黃、魏紫、趙粉、夜光白、梨花雪、明日香、洛陽紅……等名貴品種,難怪歷代詩人墨客對牡丹情有獨鍾,有「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的詠嘆。
牡丹需要種植於保水性高的黏土,溫度保持於0-17℃最適宜,洛陽的氣候和土質提供牡丹的生長條件,自唐代以來,洛陽成了牡丹的培植中心,素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譽,歐陽修更讚譽「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用現代科學觀點審視,洛陽盆地土地肥沃,黏性高,而且含高分量的錳、銅、鋅和鉬等元素,這些元素正是牡丹合成葉綠素、醣和酶需要的微量元素,提供了良好培植牡丹的基礎。
牡丹的培植見證了我國古代園藝師的匠心獨運,把生物育種、配種和基因改造技術在牡丹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株牡丹包含了植物學、園藝學、地理學、文學、藝術等跨科知識,使牡丹的品種百花齊放,這是古往今來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成果。新春家中擺放牡丹的時候,有沒有懷念前人的努力和汗水,有沒有為身為炎黃子孫而自豪呢?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理事 潘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