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梁振英任內積極推動環保政策/資料圖片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加強本港的廢物管理,政府擬研究膠樽徵費,針對飲品和個人護理產品膠樽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研究料需時一年至一年半,配合垃圾徵費計劃;政府亦計劃為食環署和房委會轄下街市和熟食中心回收廚餘,並運往年底啟用的小蠔灣廚餘回收中心,每日處理最多200噸廚餘,最快明年初實行。/大公報記者 何進昇
政府計劃就塑膠產品容器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開展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飲品和個人護理產品的膠樽。消息人士透露,現時廢膠樽佔堆填區中的廢膠大約9.5%,考慮到廢膠樽較易區分、乾淨回收、有較大商業價值,以及配合將來實施垃圾徵費,正物色顧問就「飲品和個人護理產品的膠樽」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研究,料研究需時一年至一年半。
日棄飲品膠樽136噸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指出,「飲品和個人護理產品的膠樽」,即回收編號的一及二號塑膠,在2015年的每日棄置量分別為136噸及70噸,合計207噸,加上這些飲品膠樽、洗頭水、洗衣液等容器體積大,佔用一定空間。他稱,以一號膠(PET)為例,每日棄置到堆填區的數量,相當於544萬個430毫升的膠樽,蠶食堆填區的寶貴空間,不容忽視,透過推出「廢塑膠容器生產者責任法規」,可讓製造膠樽廢物者,承擔應有的減用及回收責任。
回收廚餘 街市先作試點
另外,政府亦計劃為食環署轄下和房委會管理的街市、熟食中心和商場回收廚餘,運送到今年底啟用的小蠔灣廚餘回收中心,中心今年中將試運半年,每日最多處理200噸廚餘。
消息人士指出,實際回收廚餘方法會與環保團體合作,但具體細節仍未落實,料最快明年初開始於街市試點回收,希望配合明年初小蠔灣廚餘回收中心正式啟用的時間。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早前有意見認為政府推廣惜食文化「得個講字」,現今付諸實行是好事。他稱,曾到街市向檔販了解廚餘回收問題,檔販均表示無問題,但他稱,因街市和熟食中心產生的廚餘不同,熟食中心產生的剩菜可能含有骨頭或殘殼,較難發酵為肥料,需時將這些廚餘抽出,或會增加工序,但相信對整體運作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