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iryPack成員指出,「減肥」後的包裝卡紙,可降低30%的碳排放量及10%成本\大公報記者孫凌奕攝
【大公報訊】記者張月琪報道:智能生產技術取代人手工序,顛覆不同行業,當中以3D打印技術應用最廣泛。在鑽石及鑽飾業方面,突破生產複雜精密產品的限制。有珠寶集團代表稱,過往珠寶設計師以手繪畫出飾品的平面圖像,須花長時間繪畫,成本亦會提高;不過,3D掃描準確分析原石的內部結構,計算出最合理的切割方案,預算更精準,亦減少浪費。
3D打印技術出現後,打破局限,周大福集團行政部經理何冠寰稱,利用3D繪圖設計後,設計者及工匠可360度觀看畫出的飾品,最細微地方亦可放大縮小,再透過電腦軟件的效果,準確計算出飾物所需物料,預算更精準。
技術層面上,何冠寰解釋,過往珠寶設計師以手繪畫出飾品的平面圖像,遇到款式結構繁複的產品,須花長時間繪畫,成本或會提高,若畫得不理想,會令製作工匠做出誤差。3D掃描準確分析原石的內部結構,電腦根據原石的形狀和包裹體的位置、大小、計算出最合理的切割方案,使原石胚可發揮最有價值效益。
大量生產靠內地廠房支援
何冠寰稱,按其觀察估計,本港約有超過一半的珠寶商有應用3D打印模版。3D打印產品逐層構建,但傳統消減製造過程中,產品是從一大塊的材料雕琢切削出可用的部分,除去的原材料便會造成浪費,3D打印為首飾製造業減輕70%以上前期製作工序,何冠寰相信,未來3D打印模版在珠寶業應用會漸趨普及。
何冠寰指,集團十多年前已開始採用3D打印技術,造樣板及配件等,幾乎全面取代傳統技術,採用率達八成。他透露,集團在本港及順德均有廠房,本港廠房的面積較小,便可以使用體積較小的3D打印機,以替代原來的工序,人手亦較以往減少,不過,他指出,有部分系列需要大量生產的話,則仍需要依靠內地廠房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