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學校和商界近年共同推動創科發展,給年輕人創造另類「上流」空間。創新科技署近兩、三年,在六間大專院校,每年花費400萬元,資助掌握先進技術的學生創業,中文大學每年有約10個項目獲資助。商界就建立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協助初創企業成長。
大學「少林寺」開辦課程
科學園、數碼港亦成為青年創業的孵化基地,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見圖)表示,政府早前動用130億擴充兩個創業園設施,幫助初創企業擴充市場,如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資助年輕人投身初創範疇,並和深圳、廣州、上海等內地城市合作,幫助本港初創企業開拓市場。
大學校園作為創業「訓練基地」,亦大力推動學生創科、創業。黃錦輝指,中大已開設創業課程,教授學生創業面對的問題和技巧,而且學校對知識產權相對寬鬆,願意先將技術傳授給學生進行創業發展。一些大型地產商近年騰出空間,建立「共用工作空間」,將創業空間租用給年輕人,並幫助初創企業介紹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