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80後校長朱子穎(左)期望,藉科技培育學生靈活思考 大公報記者張月琪攝
「再工業化」發展除了為本港下一代提供光明前景,更創造向上流的機會。經常有學生科研作品一鳴驚人,發明的技術甚至可助廠家解決生產問題,但礙於缺乏人脈、技術有待驗證,本港廠商往往不願意冒險投資。有見及此,政府今年宣布推出措施,協助院校為學生的研發成果商品化,幫助年輕人於求學階段,已可將科技實踐應用。有工程學者認為,本港科創行業起步艱難,期盼科學園等基地為年輕人帶來曙光,打造本土科研新星。
大公報記者 張月琪 孫凌奕
外國企業駐園推動科創
要讓科研人才投入行業,持續發展,首先要讓他們看見有未來!「再工業化」正可成為年輕人上流的契機。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科研,從小學開始,便讓學生接觸科研,配合「再工業化」發展,為學生提供發展機會。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效忠說,近年科學園發揮龍頭作用,協助國際機構跨國部門來港發展,帶動本港科創氣氛。他相信,這些外國科研公司進駐後,會吸引愈來愈多人進行研究,投入行業;不過,講到成熟科研市場,他預計仍需八至十年的時間。
新一代文化協會經常舉辦學界科研比賽,發掘科研新星,並協助學生衝出香港。本港「星之子」陳易希便曾透過協會,參與國際賽事。
港投資者多不敢冒風險
近年的成功個案,還有中學生黃深銘與李鍵邦,兩、三年前想出把開關門產生的動能轉化為電,供給玻璃門柄內的紫外光發光體,從而激活二氧化鈦塗層,自動殺死門柄上的細菌,發明品命名為「自潔門柄」,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金揚威,證明香港學生的「土炮」發明品其實已達世界級質素。
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黃金耀稱,兩名香港學生獲獎後,不少投資者及國家對產品有興趣,並向他查詢,他曾陪同兩學生會見十多間機構代表。黃覺得,本港投資者即使感興趣,也不願冒險投資高風險產品,許多學生的科研產品於是不能面世,令他們看不到發展前路。他建議政府應協助學生將科研創品申請專利,或幫助尋找投資者,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科研。
博士生成果獲資助投產
有見學生產品面對的問題,政府今年宣布推出院校中游研發計劃,資助研發產品投入市場。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稱,大學生獲政府、院校資助,創科產品成功投入市場的情況時有發生。他舉例有位中大博士生研發機械人運輸車,緣於工廠每日都有數以萬計的貨品需要搬運,傳統做法是在工廠畫好指定路線,運輸車才可運輸,然而這位博士生通過在運輸車底部安裝遙感器,運輸車便可自行辨別路線,毋須劃定路線,省時省力。該項目已在深圳建立生產基地,投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