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大川集/廢土上的「神諭」\利 貞

時間:2025-10-29 05:02:30來源:大公报

  上期專欄談及AI創作,近日恰在讀大衛.布林的《末日郵差》。這部成書於一九八五年的科幻作品,講述了核戰後的美國化作廢土荒原,一名倖存者因緣際會披上郵差制服,成為文明復甦象徵的故事。末日郵差行走在散落的定居點間,見證了人類重建文明的千百種姿態。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個擁有「獨眼巨人」的村落。

  這個深藏地底的人工智能,如同末日版的古希臘德爾斐神諭。村民向它祈求生存智慧:「井該掘在何處?」「作物為何枯萎?」而人工智能總能給出精準指引,代價是奉上鏽蝕的電晶體、發霉的典籍,還有留給維護者的珍貴口糧。

  然而,轉折悄然來臨——倖存者最終發現,「獨眼巨人」早在核戰初期就已損毀。那些關乎打井方位、作物病徵的解答,全來自躲在幕後的科學家們。他們炮製「神諭」以交換食物的供奉。其本質雖是欺騙,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虛擬的「獨眼巨人」的確為末日後的人們帶來了最珍貴的寶物——希望。

  布林早在ChatGPT誕生近四十年前就參透了某種真相:AI的本質從來不是技術奇觀,而是文明延續的媒介。窗外,維港依舊璀璨。若真有文明「傾覆」之日,願我們留下的不是互相毀滅的代碼,而是在黑暗中重新點燃火種的智慧結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