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棕地變博物館 港生破180年紀錄奪英國建築獎

時間:2016-12-23 03:15:20來源:大公網

  圖:池璟希承認,發展商基於投資回報考慮,身為建築師難免會感到沮喪 大公報記者曾敏捷攝

  【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智能化時代來臨,傳統手工藝不但被機械取代,甚至日漸被遺忘;但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應屆碩士畢業生池璟希將傳統工藝作坊融入博物館設計,設計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主席銀獎,是獎項設立180年以來首次有香港學生獲此殊榮。池璟希認為,保留傳統工藝不僅是文化傳承,更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保留堅持初衷的熱情,並反思社會發展,「工匠代表的不僅是一門手藝,而是為做好一件事的堅毅及熱情」。

  池璟希的獲獎作品「匠.窖:V&A工藝學院」,因應英國傳統工藝前景不明朗,建議為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的擴建部分設立工藝學院。項目選址曾是貧民區的北肯辛頓,將前身是煤氣廠的棕地變身成為一座工藝博物館,除內設展覽廳、資料庫,更設有各類傳統手工藝的工場。工匠在博物館內有自己的工作坊,參觀者可參觀及體驗工藝製作,並與工匠交流,加深認識傳統工藝,重燃手作熱情。

  冀保留堅持初衷的熱情

  池璟希說,項目設計靈感源於他在2015年以交流生身份,到英國劍橋留學半年,其間對英國工業革命相關的工匠歷史產生興趣,研讀英國社會學家Richard Sennett作品《The Craftsman》得到啟發,「工匠代表的不僅是一門手藝,而是為做好一件事的堅持及熱情」。池璟希認為,生活中的引誘或挫折,都會磨滅大家的堅持及熱情,保留傳統工藝不僅是文化傳承,更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保留堅持初衷的熱情,並反思社會發展。

  他坦言,「匠.窖:V&A工藝學院」未必可以在現實中出現,但項目保留傳統的基因可以在不同地方重現,以香港為例,這裏曾經是一個漁港,也有輝煌的工業發展,但急速的城市發展抹去了不少相關歷史印記,但他認為清拆重建不應該是發展唯一出路。他舉例指,現時很多工藝作業者、藝術工作者都在舊工廈設立工作室,活化工廈不應「一刀切」摒棄所有舊事物,應考慮如何提供一個滿足使用者不同需要的新載體。

  拔尖讀建築 「可能有點反叛」

  池璟希當年以拔尖成績入讀中文大學,師長都建議他讀醫或法律,但他最終卻選擇建築專業,「當時對建築其實沒有什麼想法,可能是有點反叛」。現在他對建築有自己一套想法,「建築作品很昂貴、保留時間長,建築師責任很大,除了建築物本身要符合相關條例要求、滿足使用者需要,還要跟周邊環境配合,故每一個決定都要考慮得很清楚」。

  不過,池璟希承認,現實社會有很多限制,發展商基於投資回報考慮,將住宅單位愈建愈細「連傢俬都擺唔入」,身為建築師難免會感到沮喪,但他認為很多年輕建築師及發展商第二、三代接班人對於建築有期望,而他相信教育可以令更多人認識建築,改善現時狀況,他自己不會以考取建築師牌為目標,反而希望有機會推動教育相關工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