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選舉委員會昨日正式產生,總共約一千二百名選委,將在明年選出新任行政長官。綜觀整個選舉結果,在破紀錄的百分之四十六投票率之下,在反對派的瘋狂「搶攻」之下,建制派整體維持了優勢,在四大界別中總共獲得約八百七十個席位,殊為難得。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演藝小組中力敵極端本土的候選人,全取十五席,延續了建制派優勢。當然,隨着香港形勢的不斷複雜化,來屆特首選情必將更加嚴峻,建制派沒有分裂的本錢,必須團結一致,選出一位能真正代表香港市民、不折不扣貫徹「一國兩制」及基本法大政方針的行政長官。
建制派維持主導地位
以香港的政治現實而言,在如此惡劣環境之下,每一場選舉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年前的區議會選舉如此,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更是如此,在以上兩場選舉中,建制派團結一致,打出了氣勢,打出了成績,打出了民意支持,縱然在一些選舉失利,但整體仍然維持了絕對主導力量。但種種情況已經喻示着,選舉已經不是以往的選舉,而是參雜了太多的不必要的政治鬥爭因素。反對派來勢洶洶,可以說每一場選戰都是極其艱難的。
而選委會選舉,更是遇到前所未見的激烈選情。原因有三。其一,經過六年前的政改方案後,上一屆選舉會由八百人增至一千二百人,競選人數增加,選情不可避免地朝總體激烈的方向發展。其二,反對派過去以「小圈子」為口號,攻擊選委會,要麼杯葛要麼小範圍參選。但此次反對派為求拉倒梁振英,一早組成「ABC」競選策略與團隊,有所謂的「民主300+」陣營,一早做好選舉攻勢。其三,反對派的強勢集中在第二界別,而過去數年來,反對派利用各種問題激化矛盾,撕裂社會,專業界別不斷被反對派「佔領」。
因此,在諸多客觀原因之下,此屆選委會選舉可以「極其困難」來形容。可以說,每一個席位、每一張選票都得來不易,是傾全體愛國愛港力量之力得來的結果,「粒粒皆辛苦」。因此,固然有輿論認為,反對派得票由過去的二百多席到本屆的三百多席,增幅迅猛,因此就可以斷定建制派大敗雲雲,但顯然是不公允的。不論如何,在總共約一千二百名選委中,建制派獲得八百七十席左右,已經是絕對的多數,可以主導整個行政長官選舉。
認識不足,但更要肯定成績。不怕困難,也要認識問題的嚴峻。建制派基本完成了選前任務,總體形勢依然朝有利於愛國愛港陣營的方向發展,但是不可否定的是,要在明年三月二十六日順利產生新一屆的行政長官,仍需要一個基本條件,這就是「團結」。有再多的選票,如果每個人都按自己的偏好、喜惡去作決定,最終只會分散力量,反而讓反對派「漁翁得利」。這是建制派未來一段時間所必須要避免的頭等大事。
需要指出的是,即將要選舉的行政長官,具有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負責管治香港,更要肩負落實「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的方針政策,既要應對香港複雜的政治形勢,又要兼顧各方利益謀劃長遠,可以說任重而道遠。正因如此,選特首需要從香港整體利益角度出發。事實上,現任行政長官梁振英雖然表明放棄參選連任,但他在任內所作出的工作成績,可堪作為選委的投票參考。
沒有不團結的理由
在當前環境下,香港需要一位能堅定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帶領特區政府管治團隊依法施政,勇於解決香港社會長期積累形成的困難和問題,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以及加強香港同內地的交流合作、促進國際聯繫的行政長官。更要有堅定的愛國愛港立場與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正如中聯辦發言人上周對梁振英所作出的評價一樣,要「敢於擔當,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堅決維護基本法權威,堅決維護香港社會大局穩定和廣大市民福祉,堅決維護法治。」
不可否認,建制派陣營中有不同的利益團體,各自在對人選的問題上有不同的偏好。但有分歧不代表不能在大原則上團結,尤其是在涉及維護國家主權、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推進香港長遠發展等原則性問題,都沒有任何不團結的理由。當然,更要相信中央政府對領導香港的堅強意志,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調和不了的矛盾,但首要這一關是絕不能因私利而破壞新一屆行政長官的順利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