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九成人對醫學美容無認知

時間:2016-12-13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消費者委員會最新研究發現,逾90%受訪者不知道光顧的醫療服務需由註冊醫生或牙醫處理

  女為悅己者容,醫療美容成風。消費者委員會最新研究發現,本港每五人有一人光顧醫療美容,但逾90%受訪者並不知道光顧的醫療服務需由註冊醫生或牙醫處理。政府至今未釐定醫療美容定義,僅規管15項高風險的醫療美容程序,令部分存有較高風險的醫療美容程序未受監管。消委會表示,市民對醫療美容認識有限,建議政府發牌規管,定出能進行療程人士資歷、設立冷靜期、投訴機制等,保障消費者權益。/大公報記者 張琪

  自2012年發生導致一死三傷的DR醫療美容事故後,政府成立工作小組區分美容服務及醫療程序,對35項惹起潛在安全關注的美容程序進行分類,其中15項涉及體外能量源的程序,包括美白針、冷凍溶脂術等入侵式服務,劃為高風險的醫療美容程序。不過,本港醫療美容規管遠落後於其他地區,至今只對美容程序、醫療儀器,牌照要求等進行規管。消費者委員會早前透過三種形式進行調查,分別是電話訪問1004人、街頭訪問602位用家,和72人進行聚焦小組討論,而且還以神秘顧客身份訪查30家美容院、醫療美容中心、醫療美容診所及私家醫院。

  激光療程最受歡迎

  調查結果顯示,每五個受訪者有一人曾使用醫療美容,52.5%的用家每月至少使用一次,購買療程平均花費6600元。激光療程最受歡迎,佔61.8%,其次是水磨嫩膚佔23.8%,射頻則佔21.9%。不過,僅有66.5%用家了解合約條款內容,62.8%人了解潛在風險,而了解負責進行服務療程的人員資格及經驗的只有46.6%。此外,91.3%用家不知道其使用的醫療美容服務需由註冊醫生或牙醫處理。

  美容院扮醫務所

  消委會實地調查發現,美容院為吸引顧客,不少是參照醫務所裝修,以「醫療」、「專科」、「科學」等專業字眼用於宣傳和廣告,美容院工作人員身穿白袍,造型仿如醫生,並獲冠以「治療師」、「顧問」等看似專業的名銜,負責推銷產品和服務。不過,當被顧客詢問資歷和經驗時,他們普遍不肯披露,或支吾以對。消委會表示,市民對醫療美容觀念及現行監管做法不一,導致82.3%用家認為他們光顧的醫療美容由美容師負責即可,忽略了潛在風險。

  市民對醫療美容一知半解,消委會於今年首十個月,接獲201宗與美容相關的投訴個案,較去年全年增加59宗,主要涉及服務質素差、接受美容後出現不適,佔82宗。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許敬文表示,坊間對醫療美容認知差強人意,政府有必要規管醫療美容,加強保障消費者,包括界定醫療美容定義、發牌規管、定出能進行療程人士資歷、設立冷靜期、投訴機制等。其中,發牌規管應針對美容場所,以及要有關場所人員具特定資歷,才獲批准進行高風險療程。

  衛生署發言人回應稱,顧問就管制醫療儀器使用的研究已於今年九月完成,政府將於明年首季,向立法會提交立法建議。新例會以風險為本的方針,釐定規管醫療儀器的程度,會規定在市面使用的醫療儀器符合有關安全、性能和品質的規定;亦會限制使用某些用作美容的高風險醫療儀器。

  工聯會:統一認可資格規管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認為,「醫療美容」與「生活美容」是完全不同的,不少「醫療美容」療程本來就是一個醫療程序,例如皮下注射、抽脂等,希望「醫療」與「美容」有一個清晰區分,甚至設立發牌制度加強規管。同時,政府應統一認可資格規管,這樣才對現時一批「學滿師」、「考足牌」的專業美容師更為公道。

  整形外科專科醫生李天澤稱,市面上醫療美容服務五花八門,常見的激光、熱能、超聲波等程序服務有灼傷皮膚風險,「市面上愈勁的機,風險愈高」。雖然大部分儀器可調整力度,但非專業人員未必都懂得正確的醫學診斷及臨床分析,「好似打斑咁,打深咗都有可能會永久性留疤」。他稱,市面上大型美容院已有專業醫生駐場,但需留意服務實際操作時是否由專業人士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