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助理教授劉嘉慧、嶺南大學副校長兼比較政策講座教授莫家豪、英國約克大學社會政策及社會工作學系社會政策教授John Hudson、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Stefan Kühner講述研究成果 大公報記者劉家莉攝
大公網12月7日訊 (記者 劉家莉)一項跨院校研究發現,4.3%受訪兒童想有但沒有電腦,14%沒有合適的溫習地點,研究又指一些父母面對貧窮問題會犧牲自己的需要以滿足子女,兒童物質生活愈匱乏,對整體生活滿意度亦愈不滿意,負責研究的學者促港府強化支援弱勢兒童的財政及社區需要。
嶺南大學、城市大學、中文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布里斯托大學及約克大學,合作進行有關兒童貧窮和兒童福祉的研究,於2014年6月至去年8月期間以焦點小組及面對面住戶問卷調查收集數據,了解兒童生活水平及相關狀況,分析來自793名10至17歲在學兒童的數據,將其家庭平均收入分為五個等級,最低是少於7181元,最高於多於14473元。
研究列舉21項生活必需品,結果顯示約14%的受訪兒童指「想有但沒有」一個合適的溫習地點,另有約18%學童未能負擔與朋友外出用膳,逾20%無法為將來作任何儲蓄。若兒童欠缺生活必需品項目愈多,其生活滿意度亦愈低,匱乏度愈高,欠缺一至兩項物品的兒童,各有1%對生活不滿,欠缺五項必生活需品項目的兒童則有13.2%對生活感到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