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吳太(中)、吳先生(右二)一度因教子理念分歧,尋求婚姻輔導。圖左一、二為中大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梁淑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講師鍾麗萍,圖右一為葉麗碧\大公報記者孫凌奕攝
香港離婚率高居不下。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發現,去年新開輔導個案中,43%認為缺乏溝通,是夫妻產生矛盾的首要因素。中心主任表示,在面對婚後多個階段,包括生育、子女入讀小學、退休等,夫妻在家庭的角色有所轉變時,若欠及時溝通,容易產生婚姻問題。該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調查顯示,在婚姻中女性的滿意程度較男性低,逾兩成女士認為她並不了解丈夫,近三成女士更認同離婚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大公報記者 孫凌奕
港大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與公教婚姻輔導會在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間,對104位曾經接受婚姻服務的個案,進行問卷調查。
逾兩成稱不理解丈夫
調查發現受訪女性對婚姻關係及滿意度較受訪男士低,其中8.2%的受訪女士,很多時考慮或討論離婚/分居/結束關係,16.4%的女士對婚姻不滿意,21.3%的女士認為並不了解丈夫,26.2%的女士認同離婚是一個合理的選擇。婚齡25年以上的受訪者則對婚姻滿意度的評分最低。
公教婚姻輔導會中心主任葉麗碧指出,本港夫婦在初婚後四個階段易產生矛盾而離婚,分別為子女出世、子女讀小學、子女升讀中學及退休。她解釋,本港夫妻偏愛將子女送到國外讀中學,夫妻生活重心突然離開子女,「日日四隻眼對住」,進入婚姻平淡期,需要適應角色轉變。
教子理念分歧求助輔導
吳先生和太太均從事文員工作,吳先生57歲,太太56歲,兒子讀中六。吳先生和太太曾在兒子讀幼兒園時,因教育理念不同而尋求婚姻輔導。吳太說,有一日和兒子玩「找畫筆」遊戲,讓媽媽偷偷選定一隻畫筆的顏色,然後離開一陣,回來時他便會知道媽媽選的是哪一個顏色的畫筆。後來她從女兒口中得知,是兒子在她離開時讓姐姐幫忙偷看,再告訴他是什麼顏色,他才能準確的「猜出」媽媽選的顏色。
吳太說,她當時只是覺得很好玩,並未在意。未料丈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認為兒子小小年紀就學會騙人。兩夫妻對於兒子行為看法的分歧,讓吳太第一次求助婚姻輔導。結婚25年,吳太承認經常有對丈夫不滿意的地方,甚至想過離婚,但是她回想起來,有時矛盾的「火花」反而增進夫妻感情,因為矛盾過後反省自己,增加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