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警隊形象呈M形兩極化

時間:2016-12-02 03:15:17來源:大公網

  圖:警方早前舉辦「與社區同行」研討會。圖左起為警務處服務質素監察部總警司(工作表現檢討)曾艷霜、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及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香港大學犯罪學中心名譽總監黎樂琪及樹仁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張越華\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社會政治環境日趨對立,「警民關係」是好是壞頗具爭議,警方近期一項民意調查發現,警隊形象存在「觀感落差」,不同階層對警隊印象呈「M」形,各走極端。警方分析認為,個別負面事件被曲解,加上網上社交媒體誇大,影響了部分不了解警隊工作的青少年。學者認為,單靠警隊不能解決深層次社會問題,認同警方得到大多數市民支持,但須持續加強青少年工作。\大公報記者 陳卓康

  警方去年於「佔中」完結後數月,委託顧問向3000名市民進行服務對象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80%受訪者與警方接觸及溝通後,對警隊服務感到滿意,但只有62%受訪者持續對警隊有信心,回答「非常滿意」及「非常不滿」均有增加,中等評分則減少,平均為65分,趨勢呈兩極化。

  警務處服務質素監察部總警司曾艷霜接受訪問時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警隊存在觀感落差,形容出現兩面不討好的「奇怪現象」,因此警隊需找出原因,尋求如何改善與社會各界溝通。她稱,過往曾有罵警察的示威者,當遭其他意見人士包圍時,都會尋求警員協助,反映他們心底裏認同警隊。

  不應因單一事件抹殺功勞

  對於港大民調指警隊於各大紀律部隊評分最低,曾艷霜稱不同意,質疑調查方法有偏差,只問兩條問題,而且「溝埋」民安隊、救護隊等沒有爭議的救人部門,但很多人並無接觸過警察。她對警隊經常被斥「黑警」感到痛心,認為是對辛勞工作的同事不公平,強調香港罪案數字是自1970年以來新低,希望社會不要因為單一事件抹殺警隊功勞。

  由社交媒體接收片面資訊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即使近年發生眾多政治事件,警隊仍維持高度信任,形容香港警察總部是「全世界最唔得人驚,站在灣仔警署一個上午,不時見到送貨的途人、遊客等走來問路,警員都熱心協助」,可見市民非常信任警隊。他認為,警隊於遊行示威一方面讓市民表達政治意見,亦要顧及不滿道路交通受阻,需要作出平衡,警隊設法於出現肢體衝突狀況時,要令他人受到公平對待,自然會贏得社會支持。

  呂大樂說,戰後嬰兒潮一代曾目睹警員路過賭檔,卻視而不見甚至收取保護費,當年警察的腐敗是系統性問題,但今天警員負面新聞只是個別事件,年輕一代過往沒有親身經歷,單從社交媒體接收片面資訊,對警察形成的觀感與上一代自然有落差。他對於警隊「少年警訊」及開設多個社交平台專頁表示歡迎,應加強與青少年個人化深入接觸。

  港大犯罪學中心名譽總監黎樂琪(Karen A.Joe Laidler)認同警隊偵緝罪案工作獲市民讚賞,香港罪案數字近年持續減少,整體破案率雖然維持於四成多,但謀殺等嚴重罪案破案率一直高企,甚至達100%,輕微罪案破案率向來較低。來自美國的她形容,香港警民關係及治安,相比世界上其他發達城市為佳。

  從事青少年濫藥研究的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卓越教授及系主任張越華,則以吸毒青少年為例,雖然人數非常少,但禁毒宣傳接觸青年的工作需要慢慢做、不斷做,因「年輕一代唔受傳統嗰套」,普遍心態對社會有懷疑和抗拒權威。他認為,市民仍然相信警隊公正執法,但警方需要在青少年變得激進前多做工夫。

  警方前日(30日)與香港大學犯罪學中心舉辦「與社區同行」研討會,探討如何改善警民關係,來自15間大專院校學者與多位警隊指揮官,約200人參加,分別就社群參與、警隊調查策略、社交媒體、跨代溝通、加強警隊合法性及支持度等議題對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