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長者需要我們關懷 資料圖片
「老竇養仔,仔養仔」,這只是一個順口溜,但想深一層,內有不少故事。筆者參與社區活動中,在探訪長者和基層學童時深有感觸,看到不少父母對子女「愛護有加」,子女有什麼要求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滿足,望子女成龍成鳳心態急切。同時社會有個現象,就是關心長者的年輕一代愈來愈少,而長者本身亦擔心成為子女負累。
探訪安老服務機構時,看到很多孤獨老人過往為社會拚搏一生,最終變成了「孤家寡人」。
當然,社會上也有不少長者毋須子女扶養,因為他們有積蓄或公積金,甚或有政府提供的基本保障,他們需要的是心靈依託。他們只希望子女孫兒閒時能見見面─哪怕只是每月一次,每次一小時的「機會」。
筆者從事物流行業,在內地看盡一孩政策下的家庭變化。內地出外工作的年輕人和中年人,每趟回家需要穿州過省,一程就需在路途上折騰二至三天。而香港大家都在同一城市,從港島到新界北,從赤鱲角機場到九龍東,來回一趟只需兩個小時。相對內地一到放假,在外為工作漂泊的青年都喊着回趟家看看父母,生活在香港的青年,不計「宅男」「宅女」,很多都會和朋友聚會見面,而忽略了父母。
政府過往有不少德政去讓長者可以安享晚年,如生果金、廣東計劃、強積金等等,而且在每一年的《施政報告》中,都有對安老政策「加碼」。筆者是十分認同安老政策由政府做起,不過亦希望政策局多做宣傳教育,推廣關愛長者生活,令社會大眾明白並非單由政府負起讓長者安享晚年的責任,而是人人有責,先由子女做起。筆者期望關愛長者文化能在香港有一個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