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大淪陷》月底首映 導演指港青對歷史無知

時間:2016-11-28 22:25:23來源:大公網

導演劉深

  大公網11月28日訊 (記者 文軒)全面記錄了香港被日寇侵略三年零八個月的紀錄片《香港大淪陷》,本月底將在港首映。導演劉深接受《大公報》專訪時直言,對香港並無該段歷史的詳細完整記錄感到吃驚,認為部分年輕人叫囂「港獨」正是由於對歷史的缺失和無知。他指出,任何國家或地區的年輕人都應知道當地的正確歷史,冀該片能填補這一空白,加深港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

  《香港大淪陷》全長300分鐘,於本月30日上映的精華版則為150分鐘。該片通過翔實分析戰事背景和過程,表現香港浴火重生的不屈精神;又以穿越七十年的對比手法,記錄今日各階層港人的生活狀態,再現和平年代香港的繁榮與活力。

  「香港研究這段歷史的人不多,幾乎找不到一本完整的香港淪陷史。」曾拍過多部與香港有關的紀錄片的導演劉深表示,儘管現有史料有限,但在尋找資料和實地拍攝過程中,也彷彿讓他再度經歷了香港遭受日軍燒殺擄掠、極盡欺凌的那份慘痛和絕望,那份壓抑使得劉深需要去看心理醫生。「不要說親身經歷,僅僅是從史料上回顧已讓人很難受。」他說。

  然而,劉深發現當今的香港年輕人幾乎並沒有感受過這一份難受。「香港淪陷的歷史在教課書中要不很少,要不就是零。」他指出,很多國家當把殖民者趕走之後,都要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去殖民化,但香港回歸后忽略了這方面的工作,「以為國旗一換就萬事大吉」,放任每間學校自己編撰教材,結果「學校的老闆是什麼立場,教材就是什麼立場。」

  劉深形容這是一種「畸形的教育」,導致現在「佔中」、「港獨」、「反水貨客」的主力都是年輕人,「年輕人還比較幼稚,可塑性比較大,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別人一講就信了,可能形成的時間不長,就幾個月或幾個星期,人雲亦雲,實際上這種觀點沒什麼根據。」

劉深形容該紀錄片是穿越劇

  「所幸他們不是香港的主流,香港老百姓的主流不是這樣的,老百姓是我電影片裏的這些人。」劉深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訪問了香港各行各業的精英代表,他現場向記者播放了訪問片段,其中多名商界人士談到香港回歸祖國都仍然心懷感動:「因為我們可以很驕傲,我們可以有回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血液,流的是大陸的血液,我們的祖國是中國,永遠不可以否認的。」

  「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你要知道自己正確的歷史。」劉深指出,年輕人易受「港獨」思潮影響,主要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如果老是沒有一個主流、正確的聲音,他們聽到的就是這些(港獨聲音)。」他認為,香港社會必須恢復主流價值觀,增加年輕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而教育不能用政治口號,通過展示客觀的歷史會更易被接受。他希望這部紀錄了香港血淚史的影片,能夠成為下一代了解正確歷史的開始。

  70年穿越 反映時代變遷

  舞獅的鑼鼓聲、電車的叮叮聲、粵語長片《鳳閣恩仇未了情》唱段、雪糕車悅耳的旋律……這一連串港人耳熟能詳的聲音,正是大型歷史紀錄片《香港大淪陷》的片頭。

  電影最講究在一開始的片頭吸人眼球,但該片卻不走老路,在開頭的兩分多鐘內,除了與聲音相對應的字幕之外,大屏幕上一片漆黑,純粹通過聲音喚起觀眾對上世紀下半葉老香港的回憶。然而,緊接其後的卻是一段日軍進攻香港的新聞廣播,瞬間就把觀眾從歌舞升平的懷舊拉到了炮火轟鳴的戰爭年代,拉開整部紀錄片的序幕。

  談到這個頗具創意的開場,該片導演劉深笑言,萬事「開頭」難,尤其是紀錄片,一般人會覺得有些沉悶,所以自己一直想着怎麼開好這個頭。或許是由於他曾擔任過音樂製片人的經歷,對聲音較為敏感,劉深認為,「這些凝聚了時代特色、較有象徵意義的聲音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除此之外,這部紀錄片也十分跳躍,一時是戰時的兵荒馬亂,在老兵的回憶下,講述日軍侵華的血淚史;一時又回到了當下的和平繁華,訪問社會各界的代表人物,談論如今社會的蓬勃發展。劉深自己也打趣地說:「這部紀錄片,其實也是穿越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