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會作出釋法決定後,反對派不斷攻擊,聲稱「沒有必要」、「釋法無權」等等。然而在接下來的種種事件,包括「港獨」與「台獨」聯手、美國官方與議會各種插手干預、美媒不顧事實的連番惡毒攻擊,都在從另一角度證明,人大釋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事實擺在眼前,如果人大常委會沒有釋法,而「港獨」堂而皇之進入立法會,則可以想像香港將成為美國等外國勢力為所欲為的場所,香港也必將永無寧日。正因如此,釋法是解香港之困、化香港之難。
釋法至今已兩個星期,在這短短的十多天時間裏,市民可以看到,反對派以及境外政治勢力聯手上演的一齣齣政治把戲。先是所謂的「黑衣遊行」,其後是「港獨」博取同情騙取支持的「眾籌計劃」,接着是黃之鋒等人的竄訪美國,再接着是美國議員準備再提「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美國會發表針對香港的報告、「港獨」要求蔡英文插手香港……再加上美國媒體一個接一個的抹黑、攻擊甚至是辱罵。所有這些,都在說明,反華勢力已經集結並採取一切手段,試圖作一次政治反撲。
昨日香港媒體批露,《自由時報》早前報道,青年新政游蕙禎曾打算去信台灣蔡英文,指新界主權並非完全歸屬中國,中華民國政府仍保有對香港主權問題的三份條約,應據此表明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對新界主權問題的官方立場,呼籲蔡英文應積極關注有關主權問題雲雲。雖然游蕙禎其後在社交網站上稱,報道中的信件內容是其中一個草擬版本,但已經被否決,她已經叫停。但這種公然要與「台獨」勢力勾結來亂港的行為,已經嚴重損害香港的整體利益,亦是在挑戰中央的底線。為什麼「港獨」要這麼做?如果背後沒有人支撐、沒人資助,「港獨」有這樣的本事?
其實,種種跡象顯示,美國當局才是幕後的最大「策劃者」,所有的「反釋法」都是按着一套已經寫好的劇本鋪開。先是在釋法後由國務院發出聲明,其後國會內的「香港小組」發出攻擊聲明。再其後,安排「香港眾志」黃之鋒於11月16日接受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邀請在美國國會山的訪客中心座談、安排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公共主席魯比奧進行會面。會面結束後,隨即魯比奧參議員和阿肯色州國會參議員湯姆.科頓其後採取「實際行動」,聯名再推《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而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USCC)亦在同時發表年度報告,對香港作出種種無理攻擊。
不僅如此,美媒儘管在總統大選上立場南轅北轍,但一到「反華」立場就顯得無比一致。先是由《紐約時報》月初發表題為「中國霸凌香港」(China Bullies Hong Kong)的社論文章,批評北京當局強硬壓制民主。其後又讓黃之鋒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給香港自決權」聯名評論文章。其他美國媒體亦不斷散播攻擊中央政府的文章。
所有這些,難道是巧合?如果游蕙禎等人沒有得到支持,他們不會在法庭宣判之前,偷偷摸摸跑到台灣,回來後又刊出如此囂張的「求蔡英文干預香港」的言論。可笑的是,其後又在指示下發起所謂的「眾籌計劃」。「港獨」分子生活奢侈,梁游二人被記者拍到租住貴價「私竇」,選舉期間花費巨額購買「零食」,聘用數量龐大的「議助」,辦公室遺留的是各類名貴空酒瓶。所謂「眾籌」、「傾家蕩產打官司」,說得縱然動聽,但不過是又一種欺騙市民的政治把戲。
正如有評論指出,梁游二人「眾籌」非因「沒錢」,而是要將這筆因其一手挑起的政治危機與訴訟債務,以一種冠冕堂皇的形式轉移到市民身上,美其名曰「支持抗爭」、「維護自由」。如果再聯繫到其當前的政治處境,「港獨」勢力需要以一種政治操作,去轉移公眾對其的批判,博取同情,續誤導青年,為下一波「旺暴」重聚政治能量。
如此情況,「港獨」的囂張以及美國在幕後的赤裸裸操控,足以說明了一個道理:如果人大常委會再不釋法,「港獨」進入議會,香港難有寧日,市民難有好日子。事實上,特區高等法院對梁游案的判決列出的一系列重要原則,包括:「『一國』原則是特區基石」、「人大釋法對香港所有法庭均有約束力」、「基本法在特區的法律地位」、「三權分立、不干預原則非全部適用」,對鞏固「一國兩制」下中央與特區的憲制關係,強化人大釋法的不可動搖地位,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更為關鍵的是,人大釋法、特區法院遵從、市民支持,已經令反華勢力無處可逃,而這正正是恢復香港正常秩序的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