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廚餘科研成果豐反遇冷待

時間:2016-11-18 03:15:22來源:大公網

  圖:何建宗指本港不乏科研人才,各大學都有專家研究廚餘再生

  本港廚餘再生研究不下十年,科研成果屢見突破,可惜大部分科研成果仍然未能實用化,只有少數成果能夠被政府採納。本報探究當中原因,發現本港社會看待科研成果過於保守,窒礙研究團隊進行「實用化測試」,當新技術一時難以提供數據去證明具實用性時,無論多成熟的技術,都會被輕視「僅屬實驗室水平」,難以吸引商界投資或政府採納使用,白白浪費本地的科研成果。/>>> 大公報記者 梁康然(圖、文)

  本港各界進行廚餘再生研究不下十年,累積大量科研成果,單是過去半年,已有三項成果公布,諸如生產力促進局早前公布的「廚餘全面轉化系統」,可一次過將廚餘變成魚糧、生物柴油原料、生物氣(沼氣);城大生物化學專家團隊憑「廚餘轉化成衣原料」技術,於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得「評判團特別嘉許金獎」;聖保祿學校中五生曾芷瑩也憑「廚餘、食油製作無味油漆」,奪得上海全國科創比賽二等獎。

  具領導性水平卻欠資金

  本地的廚餘處理科研成果纍纍,卻只有少數成果能夠被政府接納採用。有本地學者稱,本地許多科研成果水平不下於海外,部分更具有領導性,可惜面對欠缺資金或場地困局,大部分無法進行實用性測試。在無數據支持下,都被視為無「實用經驗」,因而被政府冷待。

  該學者向本報透露,政府現行的科技政策,主要考量是「避免浪費公帑引入不適合本港的技術」,因此只接納「具有良好實用經驗」的新科技。學者認同政府考量合理,但不利本港科研發展:「花幾年時間去等新技術自行證明具實用性,新技術都變成舊技術了。為何不協助本地科研團隊,去進行實用性測試?」

  本地科技政策保守,但本地科研團隊就甚為進取。生產力促進局早前研發成功的「廚餘全面轉化系統」,為證明技術已達實用水平,局方正籌劃在珠海建設試驗場,以示範方式證明系統可在社區上實際運作,同時將會收集各式數據,以備日後改良系統。

  有份參與研發該系統的生產力促進局環境管理部首席顧問馬耀華向本報直言,該系統是以處理本地廚餘為前提下研發,試驗場最理想的地點本來是香港,可惜在港遇到太多障礙,反而在珠海找到機會去進行實用化測試。

  覓地作實用測試遇反對

  「本港寸土尺金,單是覓地設立試驗場已十分困難。即使發現適合的地點,也會受試驗場地附近的居民反對,例如質疑安全性、會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等等。在本港科研項目大都面對類似問題,難以進行實用化測試。」馬耀華說:「局方冀望從珠海測試場中獲得充足數據,讓港府或商界信納系統可在本港應用。」

  香港公開大學亦正在進行研究,利用微藻將廚餘濾液變成生物柴油原料、飼料等。帶領研究團隊的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回應本報提問,指本港不乏科研人才,各大學都有專家研究廚餘再生,各自都取得不同的成果。但學者專家未必了解、熟悉商業或工業運作,校方更難有充足資金獨力去把科研成果發展成市場產品,令大量科研成果無法實用化。

  商品化提升投資者意欲

  何建宗坦言,當年因獲得一個熱衷環保產業的商人垂青,主動向校方提供協助,校方的微藻處理廚餘濾液研究,才可在商場內設置試驗場,令研究走出實驗室。他稱並非各個研究團隊都如此幸運。他認同如得到商界或政府合作,將有助研究團隊推進實用化測試。據過去與商界合作的經驗,他提議研究團隊可為科研成果設立一個樣板,以便公開示範新技術,具體地展現其可行性。同時需向投資者解釋,將科研成果實用化、商品化,不單只是一項噱頭,同時亦有助投資者的業務,具多贏效益,方可提升商界的投資意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