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左)、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家慶(右)/大公報記者孫凌奕攝
【大公報訊】記者孫凌奕報道:本港出現第二宗外地傳入寨卡病感染個案,一名家住元朗新田仁壽圍的56歲男子,上月啟程到美國紐約及中美洲,上周四返港後感到不適,其後到沙頭角門診,隨即進入北區醫院留醫,昨日確診感染寨卡病毒。他目前情況穩定,正接受隔離治療,而他入院前曾到上水新豐路。衛生防護中心認為他的傳播風險不高,食物環境衛生署今日派員到其家居及曾求醫的診所一帶滅蚊。今次是本港於三個月內第二宗外地傳入寨卡病毒感染個案。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昨日表示,該名男子本身有長期病患,因工作關係,上月13日至本月8日期間,獨自到紐約,然後到過中美洲的安提瓜、巴布達、聖馬丁及安圭拉,均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爆發寨卡病毒的地點,他並於安提瓜和巴布達逗留期間曾被蚊叮。他然後從紐約經芝加哥,本月十日返抵香港。
他於上周二(8日)即返港前已開始發燒,上周五即返港翌日(11日)身體出現紅疹和腹瀉,12日到沙頭角門診求診後,曾往上水新豐路,其後入住北區醫院,並獲安排接受血液及尿液測試。黃加慶指,因周末關係,樣本於14日送至衛生署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化驗,昨日證實兩樣本均對寨卡病毒呈陽性反應。
當局提醒市民保持警覺
黃加慶指,本港天氣仍然暖和且有雨水,適合蚊蟲孳生,且香港存在白紋伊蚊,不能排除傳播寨卡病毒的風險,但現時非蚊蟲活躍的月份,加上病人是獨居,由於身體不適,返港後直至就醫前,並未出門,他回港後未被蚊蟲叮咬,目前評估傳播風險不高。
食物環境衛生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稱,病人住處附近無覆蓋誘蚊產卵器,但參閱附近落馬洲、元朗及北區的十月蚊患指數均接近0。該署今起派員到病人居所,及他回港後曾到訪地方以及附近500米範圍內,進行滅蚊並清理積水,降低傳播風險。他提醒市民保持警覺,前往寨卡病毒活躍區時,做一些保護措施,如穿着長袖衫褲、塗抹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水等。
衛生防護中心港口衛生署已加強巡查口岸環境衛生,港口衛生督察亦已加強對機場、海港和陸路各口岸清潔和害蟲控制承辦商的訓練。各口岸亦已加強健康宣傳,透過單張及海報,提醒旅客預防寨卡病毒的所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