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飲食業職工總會主席郭宏興,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主任周聯僑,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副主任梁芳遠 大公報記者 郭艷媚攝
【大公報訊】記者郭艷媚報道:本港打工仔未能分享經濟增長成果,工聯會發現,過去11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升82%,但上班族實質工資同期僅升0.5%。四行業薪金在11年間跌破「沙士價」,涉及全港逾四成打工仔,運輸業薪金跌幅最大,貨櫃車司機月薪由十年前的三萬元,跌至今年僅二萬元。工聯會建議,擴大在職培訓行業和增加津貼。
工聯會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選取2004年作為基準年,參照政府統計處的資料發現,自2004年至2015年,恒生指數升幅高達99%,失業率亦回落至3.3%,但打工仔的名義工資指數自2004年沙士後只有45.7%的升幅,扣除通脹後,實質工資指數根本無升過。
工聯會再選出八個行業分析發現,四個行業薪金下跌,當中以「運輸」實質工資跌幅最大,達9.4%,其次為「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跌6.1%,「製造」和「金融及保險活動」分別達4.6%和1.4%的跌幅。四行業去年共有149.89萬名從業員,佔全港350萬打工仔的42.8%。
其餘四個行業,「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及「地產租賃及保養管理」的實質工資,分別只升1.2%及4.7%,「專業及商業服務」及「個人服務」相對有顯著升幅,分別為18.9%和23.9%。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認為,打工仔工資偏低與租金昂貴、經營成本增加及香港產業結構單一有關,以運輸業為例,香港的港口貨櫃量排名由全球第一位跌至第五位,行業面臨萎縮,導致打工仔薪酬無法上調。
飲食業職工總會主席郭宏興表示,香港經濟2003年沙士最困難時,打工仔積極拚搏,願意無償加班,甚至集體減薪抵抗經濟逆境,現在經濟回升,打工仔卻發現辛勤工作十多年,實質薪金水準卻維持於「沙士價」。以飲食業為例,酒樓點心工人在11年間,因休息時間被削減及人手減少一半,工作量增加,工資只由1.4萬元升至1.8萬元。
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主任周聯僑建議,政府明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應將「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由目前的只有零售、汽車、印刷、鐘表、機電業及建造業等六個試行行業,擴至飲食、酒店、美容美髮、保安、安老、民航等人手短缺行業,同時提升培訓津貼及入職工資,促進香港各行各業薪酬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