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德士古道項目署方在斜坡興建兩層觀景平台,並與屋苑住宅大樓的花園平台相連,令觀景平台涵蓋的斜坡成為屋苑休憩空間的一部分 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
公營房屋需求大但覓地阻力重重,斜坡建屋,將成為房屋署未來建屋新趨勢。為善用斜坡地皮,房署花盡心思,三招擴大地盤發展範圍,包括透過在斜坡興建平台,將斜坡變成樓宇構築物的一部分、晨運徑、休憩花園等設施,從而可盡用斜坡的地積比率,令發展商視為「難啃豬頭骨」的斜坡地,平均增加10%至20%的可建樓面面積,增加單位供應量,並為屋苑提供更多休憩空間,創造宜居環境。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梁少儀
今年初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擴大部分擬議發展土地範圍,納入毗鄰的斜坡,料可增加約1.7萬個單位供應,其中九成是公營房屋。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房署近年愈來愈多項目涉及斜坡用地發展,善用斜坡,成為房署的新考題,除沿用傳統方法削坡闢地,署方亦要隨時準備出「新招」迎接挑戰。
房署不少屋邨都是開山闢地發展起來,馮宜萱稱,水泉澳邨、安達臣邨等近年陸續落成的大型屋邨,都是依山而建,在山坡上開鑿出一層層的大型平台,並在平台上建屋築路。不過,多幅「蚊型」斜坡地近年也納入發展,削坡造地的方法也要因時制宜,例如葵青德士古道發展項目,地盤面積僅0.5公頃,斜坡佔總面積高達50%,而荃灣大窩口道項目地盤「基本上只看見綠油油的斜坡」。
成本上升單位供應亦增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斜坡若是作為屋苑居屋可享用的空間,便可納入地盤發展範圍,斜坡的地積比率,便可計入項目的可建築樓面面積。換言之,斜坡若能變成項目發展的一部分,項目內可提供的單位數目,也可相應增加。
馮宜萱稱,削坡闢地、重整斜坡及興建平台這三招,都是房署現時發展斜坡地皮的常見做法,雖然發展成本無可避免會增加,但地盤發展面積「閒閒地都增加一、二十個百分比」,有助善用土地資源,增加單位供應。
她解釋,削坡闢地即鏟走地盤範圍內的斜坡,增加地盤的平地,便有更多地可納入發展面積計算。削坡闢地削走的山體較多,但可用空間更大。
至於重整斜坡用地,削走的山體較少,例如在斜坡開闢行山徑或梯級式的平台,並設置長椅等休憩設施,令斜坡成為居民可到達及享用的休憩空間,便可納入地盤發展面積計算範圍。除了削坡,部分位處斜坡上方的地皮,可以透過興建延伸平台,平台下方的斜坡便也可納入地盤範圍,斜坡的地積比率便可計入可建樓面。
配合樓高限制 不會無限削坡
馮宜萱透露,近年多個項目都透過重整斜坡用地增加可發展面積,例如現正興建的德士古道項目,署方在斜坡「加腳」興建兩層觀景平台,低層平台與屋苑住宅大樓的花園平台相連,令觀景平台涵蓋的斜坡成為屋苑休憩空間的一部分。剛完成重建的深水埗蘇屋邨,屋邨依山而建的大格局不變,但大平台與大平台間的斜坡亦經過重整,從而增加整體可興建樓面面積。
「善用斜坡可以增加建屋用地,但亦不可以太大貪,應該適可而止」,馮宜萱指出,根據規劃標準,公共屋邨的人均休憩空間要有一平方米,善用山坡可以增加休憩空間,締造宜居環境,但房署不會無限削坡增加可建樓面,會配合地盤的基建配套、樓高限制等進行發展,「城市發展要取平衡,我們會善用資源,但不會無限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