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蘇思棣認為本地琴家風格比內地更傳統\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古琴泛音輕靈清越,散音沉着渾厚,按音紓緩激越卻又凝重……如此細膩的音樂感覺,在生活急速的城市,似乎格格不入,缺乏土壤生存。然而蘇思棣不這麼認為。
蘇表示,雖然香港素有「文化沙漠」之稱,但正因少人管少人理,反而使古琴發展很自由,大家自尋出路。「政府太主動,有好處也沒有好處,資助係好事,但干預發展方向就不見得係好事。」
蘇思棣常去內地演奏講學,他感覺本地琴家風格比內地更傳統。他說,內地主流琴家源自音樂學院,在學院學習主要是演奏訓練,為畢業後上台演出而準備。他指出,學院教授西方音樂理論主張,學生會將之放入古琴演奏,與傳統文人彈奏古琴很不一樣。而香港學校不設立古琴專業,彈奏古琴屬業餘傳承,沒有視為職業技能。
正是「業餘」和「不鼓勵」,令本地有一幫如蘇思棣的「守琴者」。他們律己以嚴,不棄詩書,潛心琴學,自稱不以彈琴為職業的「業餘琴家」,才使得現代化的香港,傳承了幾乎遭時代遺忘的雅韻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