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很奇怪報章和雜誌都喜歡用一些看淡樓市的知名人士做頭版,如大學教授、銀行研究員、股市專家等,其以樓市要跌或三或五或七成做標題,過去幾年或許應該有幾十個這類的封面,但是他們所說的情景完全沒有出現過,反而市況和他們的預測相反,從他們看淡的那一天開始差不多增長了一倍。聽了他們的建議,如把自住樓出售或有能力入市而延後買樓決定的人,真的是欲哭無淚,他們可否知道作為公眾人物會影響他人,錯了八年還恬不知恥,再談樓價真的是害人不淺。
筆者曾經在一個財經論壇質疑着名的銀行分析員,他預測那麼多年的跌勢從未出現過,是否應該對分析樓市的工具作出檢討呢?
因為好像去賭場賭錢一樣,連續買閒十多鋪,結果卻是鋪鋪開莊,便應該要懷疑自己的判斷力或懷疑是否被千。分析員也應該檢討自己的經濟學模型已經不適合被扭曲的市場,但分析員回答竟然是說他沒有錯,錯的只是市場、錯的只是聯儲局和各國央行不按本子辦事,他會繼續其預測,樓價會跌五成,令到筆者啼笑皆非,霎時想起神劇《大時代》丁蟹的影子,全世界都是錯和誤解了他,只有他才是正確,筆者只能嘆一句奈何。
為什麼會飽讀經綸的人會出現這些狀況,筆者認為有兩個解釋,一是知識障,二是沉沒成本。讀死書不等如讀懂書,因為在現今教育制度之下,只要按照教科書背誦如流,便可順利考取以什麼什麼學位。但是擁有這些學位,卻不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他們只是多用了幾個專業名詞去恫嚇婦孺還可以,但真的不要以為自己真的懂,不抱着謙卑之心,其出錯是以然的,這就是知識障。
在會計學中有一科是談商業決策的,會用到沉沒成本(Sunk Cost)這個概念,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發生並產生了成本,他們只得硬着頭皮堅持下去。舉一個簡單例子,當買了戲票並觀看了十五分鐘,發現電影卻奇爛無比,大部人都會因錢付了而不會選擇提早離場。一代手提電話生產商諾基亞,它的死亡原因也是一樣,堅持自己研發的Symbian系統,而不轉投安卓系統,過分堅持也是一種失敗。
筆者有一位同學,他貴為名校高材生和投行高管,看淡樓市十多年,堅持租住物業,並常說筆者說的是歪理,一定會受到懲罰。但筆者說:「你好像錯了十多年了,會改變看法嗎?」他竟然回答說:「既然錯了十多年,便繼續錯下去吧!」他就是擺脫不了沉沒成本的最佳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