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發展新一代「香港精神」\高松傑

時間:2016-10-06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人應該發揮互助互愛精神去建立一個充滿愛的社會

青年有話說>>>

  近幾年香港無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出現很多爭拗,令整個社會氣氛不和諧,有人認為香港人現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化。社會上出現了很多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政府與團體之間的矛盾和爭執。這些矛盾和爭執有政治性、有商業性,亦有很多關於民生的問題。其實出現矛盾和爭執,通常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利益衝突,第二是理念衝突。

松傑

香港菁英會理事、音樂堂慈善基金會創會主席

  香港人守望相助、和衷共濟之香港精神彷彿已被遺忘。如昔日的沙士,香港百業蕭條,股樓皆跌,即使沙士對政治經濟帶來怎樣的打擊,香港人仍然齊心,互助抗疫,香港走出低谷後,社會氣氛卻每況愈下,不禁令人慨嘆。

  剛於過去一星期,筆者有幸獲得提名參選一項名為「香港精神獎」的選舉,亦有幸從眾多提名中榮獲「社區事務貢獻獎」。評審認為筆者的團隊努力為基層小孩推行義教,為藝術教育默默的付出,立下榜樣。

  港人面對困難不畏縮

  筆者不知道在大家心目中「香港精神」的定義是什麼,我先說出我對「香港精神」的看法,我認為「香港精神」是形容香港人發揮互助互愛的行動去建立一個充滿愛的社會,從前的香港人不怕艱辛,努力為社會打拚。香港人過去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都不會畏縮,勇敢以創新方法去解決問題。所以我一直抱着這個簡單心態去發展自己事業和推行義教音樂工作。

  面對今天充滿着戾氣、爭執和所謂「權益意識」社會,有很多人會說,在這個年代的香港,「香港精神」已愈來愈少。「香港精神」在這一代失傳了,從前,能夠有一份穩定工作已經是很值得慶幸的事;但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卻看見很多年輕人期望嘆冷氣、收入高、不辛苦、不用加班、多假期,他們寧失業也不願面對現實。以前,很多人為謀生和尋找更好的機會,會積極讀夜校進修充實自己;今天在香港優越「教育」制度下的學生哥,卻一點不珍惜讀書機會;一些能讀到大學,卻不珍惜機會,無心向學甚至有些卻搞罷課、搞自以為對的「港獨」。一些在向上流機會減少環境下的年輕人,反將重點放在抱怨政府、抱怨社會沒有給予機會,卻忽略了利用香港固有優勢來提升自身能力及機會。在他們眼中,生活美好是應該,自己認為對的事也是應該,眼前一切都是應得、幸福也是必然。

  筆者想借「香港精神獎」另一位得獎者,92歲的蘇金婆婆故事與年輕人分享,蘇金婆婆上世紀因為戰亂而逃難到香港,當時的她把歲數報細八歲以找工作餬口;蘇金婆婆遇事永不放棄,勞碌了大半生,退休後入住安老院,仍然身體力行,熱心參與義務工作,經常探訪大圍美林邨的獨居長者,分享做義工經歷,為他人送暖。這種行為和精神,令筆者十分敬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個人奮鬥自身發展是核心

  青年是社會未來、長輩的希望。青年應當奮力去實現,長輩也應當盡力幫助去實現。用汗水澆灌事業的大樹,將會收穫甜蜜的碩果,把青春消磨於玩樂抱怨之中,終將嘗到惆悵和痛苦。雖然無論特區政府還是整個香港社會,都有義務盡力為年輕一代去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但切記,政府和社會提供的環境也只是輔助,始終個人奮鬥和自身發展才是核心,萬萬不可以把它本末倒置。

  我們絕不能只說「一代不如一代」,因為大家處身的時代始終不同,「香港精神」有一種核心精神「創新精神」。而筆者正正認為年輕人創新能力絕對比上一代長輩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過去也有不少成功的創業例子,而且愈做愈大。而且接觸的事物、學習的知識也比上一代長輩多,筆者也是一位不甘於平凡的年輕人,希望借過來人身份勉勵大家,在規劃自己人生前,先要多認識自己,不斷裝備自己並從中發掘自己興趣,以最擅長的崗位活出人生,創造自己事業,成就出新一代「香港精神」,從而貢獻國家、貢獻社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